茯苓, 別名雲苓, 又有白茯苓與赤茯苓之分, 臨床上常使用的為白茯苓, 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 中醫認為, 茯苓味甘淡、性平, 歸心經、肺經、腎 經、脾經, 能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對於脾虛濕盛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咳嗽、便溏泄瀉、心悸失眠, 可使用茯苓配伍其他中藥進行標本兼治。 正如《本草衍 義》中記載:茯苓、茯神, 行水之功多, 益心脾不可闕也。
藥理研究表明, 茯苓的主要成分為茯苓酸、茯苓素、多糖、麥角甾醇、三萜類、纖維 素、氨基酸、蛋白質、膽鹼等。 其中, 茯苓多糖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起到防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茯苓之利水, 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 與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藥 不同, 茯苓利水而不傷正氣, 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 不論偏於寒濕、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 均可配合藥材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 可與 桂枝、白術等配伍;偏於濕熱者, 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 可與黨參、白術等配伍。
茯苓既能健脾, 又能滲濕,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 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