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生也要以和為貴

儒家文化向來推崇“和為貴”的思想, 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宣導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諧與發展。 謂“和”, 就是協調、和諧、平衡、融洽之意。 “和”在天地萬物運化之中, 人體也需在諸多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壽。

首先是人與自然之和。 古人早就提出:“人與天地相應”, “人與天地之氣生”, 其中所講的就是人類應積極適應于自然, 而不是與自然相對抗。 “適者生存”的說法, 則是對一切生物與自然界關係的精闢總結。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生命,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生命。

其次是人與人之和。 兩千多年前, 孔子提出“和為貴”思想,

實際上首先闡述的是一種文化觀。 在社會生活中, 每個人要和其他人相處共事, 與他人和睦友好地相處, 相互之間建立起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 讓心態處於輕鬆自如之中, 有利於人體的內分泌, 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人際關係惡劣, 長期處於緊張、激動、委屈、憂傷的不良情緒之中, 那很可能就會導致疾病發生。

再次是身心之和。 醫學專家指出, 沒有身心的高度和諧統一, 人就得不到真正的健康, 所以, 增進心理健康, 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保持心理的高度平衡, 這是十分必要的。

近而是內臟之和。 即氣血和、陰陽和、五行和。 古人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偏陰偏陽之謂疾。 ”只有五臟六腑和者, 才會精神振奮, 健康長壽。

最後是飲食之和。

做到膳食平衡, 保持攝取與消耗相平衡。 所謂營養平衡, 是指既全面攝取人體所需各種營養要素, 又要保持各種營養要素所占的比例。

《呂氏春秋》說“養生莫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何謂“本”?就是《黃帝內經》總結出的“陰平陽秘”, “氣血正平”, “精神內守”, “正氣存內”。 憨吃、憨睡、憨樂, 這是我的養生箴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