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半表半裡概念產生於漢代

半表半裡屬八綱概念

胡希恕先生, 通過許多醫史資料考證, 又經反復讀《傷寒論》全文, 否定了《傷寒論》的六經理論不是來自《內經》, 明確提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其實六經即是八綱”以及“中醫辨證主要是六經八綱……八綱, 是指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而言, 其實表裡的中間還應有個半表半裡, 按數來講本來是九綱, 由於言表裡, 即含有半表半裡的意思, 故習慣常簡稱八綱”(見《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等等。 這裡胡希恕先生指出, 半表半裡由表裡衍生而來, 明確了半表半裡為八綱概念之一, 與表和裡同屬病位概念,

是經方特有的病位概念, 是與經絡臟腑絕然不同的病位概念, 如以經絡臟腑釋六經, 則難以理解半表半裡的實質。

漢前無半表半裡概念

由眾多資料可知, 漢前經方理論用八綱, 而無半表半裡理念。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經方者, 本草石之寒溫, 量疾病之淺深, 假藥味之滋, 因氣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齊, 以通閉解結, 反之于平。 ”這是漢代對經方醫學特點的描述, 亦是標明漢前的經方醫學是以八綱為基礎理論。 更值得注意的是, 沒有半表半裡理念, 這一學術特點, 可由《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法》來證實。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 同時對經方的理論特點描述為“量疾病之淺深”, 即基礎理論用八綱,

而病位只有表和裡。 可惜的是, 《湯液經法》已失傳, 不過皇甫謐於《甲乙經·序》中“伊尹以元聖之才, 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 用之多驗”, 為我們提供了考證線索;楊紹伊考證認為“《湯液經法》一字未遺保存於《傷寒論》中”, 並以獨特的文字功夫分列出《湯液經法》原文和仲景論廣原文, 讓後人進一步探討。 使人驚歎的是, 雖然楊紹伊未曾認為《傷寒論》有半表半裡概念, 但對比他所分出的《湯液經法》原文和仲景論廣原文看, 恰好是仲景論廣原文出現了半表半裡概念。

漢代始現半表半裡概念

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經來自八綱”, 是分析《傷寒論》全文得出的, 半表半裡是產生六經的關鍵。 半表半裡是怎樣產生的?產生於何時?考證《神農本草經》、《漢書·藝文志》、《傷寒論》,

可見確切軌跡。

如前所述, 我們的祖先在上古神農時代即用八綱辨藥、辨方證, 後歷經殷、商、秦、漢, 先後總結了單方方證經驗、複方方證經驗, 其代表著作是《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法》, 至東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法》, 西晉王叔和整理後始稱《傷寒雜病論》, 這是我們考證半表半裡出現的主要線索。

那麼, 半表半裡始見於哪裡呢?由上述可知:始見於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法》時所著之《傷寒論》原文中。 分析《傷寒論》一些具體條文可得到答案。

《傷寒論》266條:“本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 與小柴胡湯。 ”太陽為表, “尚未吐下”, 暗示未入於裡, 那麼轉入少陽,

不在表, 不在裡, 當然為半表半裡。

第97條:“血弱氣盡, 腠理開, 邪氣因入, 與正氣相搏, 結於脅下……邪氣因入。 ”是說病邪由表往裡傳, 未入於裡, 而結於脅下, 病位當屬半表半裡。

第147條:“傷寒五六日, 已發汗而複下之, 胸脅滿, (陽)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 此為未解, 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已發汗是說已解表, 複下之是說已攻裡, “此為未解”, 當不是表和裡未解, 而是半表半裡未解。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 微惡寒, 手足冷, 心下滿, 口不欲食, 大便硬, 脈細者, 此為陽微結。 必有表, 複有裡也, 脈沉亦在裡也。 汗出為陽微結, 假令純陰結, 不得複有外證, 悉入在裡, 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細), 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

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 ”此是因發汗複下之, 傷津液甚而使病邪傳變, 不是傳於裡, 而是傳於半表半裡。 這裡明確提出半表半裡概念, 並提出:半表半裡分陰陽, 陽證為少陽;不屬少陰表, 亦不屬太陰裡, 而是在兩者之間, 那即是半表半裡的陰證, 即厥陰。

需要說明的是, 有人謂第148條仲景提出的“半在裡半在外”, 原本不是半表半裡之意, 稱為半表半裡, 是成無己注解先提出的, 甚至說“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提出了半表半裡一語, 實為誤解”, 這是以《內經》釋《傷寒》, 未能理解經方六經實質的緣故。 其實成無己不僅在第148條, 而且在第96條、第147條等多處提出半表半裡。 成無己雖以《內經》注《傷寒》, 但這裡用八綱注解, 是因為明白是張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裡概念, 更足證半表半裡概念產生于東漢。

後世注家、經方家都認同《傷寒論》有半表半裡概念,如惲鐵樵、陸淵雷、陳遜齋、陳慎吾、劉渡舟、胡希恕等。當然,對於半表半裡的確切概念尚有爭論,如認為半表半裡即僅指少陽;少陽在陽明前;少陽謂在表裡上下之間等。但隨著考證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傷寒論》所論六經與《內經》迥異,強合一起只會越講越糊塗,於讀書臨證毫無益處”(見《岳美中醫學文集》)。胡希恕明確提出六經來自八綱,這樣半表半裡概念越來越明瞭,漸漸認識到,半表半裡是病位概念,非獨指少陽,而是在此病位有陰證和陽證的不同,即半表半裡陽證者為少陽,半表半裡陰證者為厥陰。對此,胡希恕、惲鐵樵、陳遜齋等都明確論述。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記載:“當年劉渡舟老師與經方名家陳慎吾先生請教本方的運用時,陳老指出: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少陽病而又兼見陰證機轉者,用之最恰。”又張路玉指出:“小柴胡湯本陰陽二停之方,可隨症之進退,加桂枝、乾薑則進而從陽,若加瓜蔞、石膏,則進而從陰。”陰證機轉是什麼?從陰從陽是什麼?未曾說明,實際在指明六經所屬。由應用、認識小柴胡湯方證,發展至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顯示了我們的先輩在臨床應用認識方證的漫長過程。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由小柴胡湯方證發展而來,因津液傷重,由小柴胡湯方證“陰證機轉”而來,正是說明,人們先認識到半表半裡的陽證,後認識到半表半裡陰證,當即厥陰病。這一認識,是由眾多經方家,經過不斷臨床應用方證和探討方證所體悟到的。

更足證半表半裡概念產生于東漢。

後世注家、經方家都認同《傷寒論》有半表半裡概念,如惲鐵樵、陸淵雷、陳遜齋、陳慎吾、劉渡舟、胡希恕等。當然,對於半表半裡的確切概念尚有爭論,如認為半表半裡即僅指少陽;少陽在陽明前;少陽謂在表裡上下之間等。但隨著考證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傷寒論》所論六經與《內經》迥異,強合一起只會越講越糊塗,於讀書臨證毫無益處”(見《岳美中醫學文集》)。胡希恕明確提出六經來自八綱,這樣半表半裡概念越來越明瞭,漸漸認識到,半表半裡是病位概念,非獨指少陽,而是在此病位有陰證和陽證的不同,即半表半裡陽證者為少陽,半表半裡陰證者為厥陰。對此,胡希恕、惲鐵樵、陳遜齋等都明確論述。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記載:“當年劉渡舟老師與經方名家陳慎吾先生請教本方的運用時,陳老指出: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少陽病而又兼見陰證機轉者,用之最恰。”又張路玉指出:“小柴胡湯本陰陽二停之方,可隨症之進退,加桂枝、乾薑則進而從陽,若加瓜蔞、石膏,則進而從陰。”陰證機轉是什麼?從陰從陽是什麼?未曾說明,實際在指明六經所屬。由應用、認識小柴胡湯方證,發展至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顯示了我們的先輩在臨床應用認識方證的漫長過程。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由小柴胡湯方證發展而來,因津液傷重,由小柴胡湯方證“陰證機轉”而來,正是說明,人們先認識到半表半裡的陽證,後認識到半表半裡陰證,當即厥陰病。這一認識,是由眾多經方家,經過不斷臨床應用方證和探討方證所體悟到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