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抓藥”溯源

年長一些的人到中藥房去配藥, 稱之為“抓藥”。 這中藥明明是一劑一劑配的, 怎麼叫“抓”呢?“抓藥”一詞說來話長,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與唐代孫思邈有關。

人稱“藥王”的孫思邈, 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 他自幼聰穎好學, 自謂“幼遭風冷, 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家產”。 長大後, 精通醫術, 著有傳世之作《千金方》等。

據傳, 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有好的藥材, 他都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 或進入深山老林, 或攀登懸崖絕壁, 或穿越河川峽谷。 因為藥王每次采的藥材頗多, 各種藥材不能混放串味, 否則會影響藥材功效。

於是, 孫思邈想了個辦法, 在衣服和褲子上縫了很多小口袋, 凡采到一種藥材, 就裝到一隻小口袋裡, 以便采藥途中行醫時方便用藥。 孫思邈采藥走到哪裡, 行醫治病就到哪裡。 每次診病後, 都是從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藥來, 所以人們把它叫做“抓藥”。

藥店出現後, 為了使眾多草藥不混雜, 也便於分類抓取, 店主仿照藥王的辦法, 在藥櫃裡做了一個個抽屜, 抽屜裡再隔成幾個方格, 放置各種藥材。 以後, 又逐漸發展成“百子櫃”, 即藥店的壁櫃裡有上百個抽屜, 每個抽屜又分隔成四格, 老藥工們就在“百子櫃”裡按藥方快而准地“抓藥”。 現在, 很多中藥房裡已不見“百子櫃”, 通常把較為名貴的藥材放在玻璃瓶內,

一般藥材仍放在櫃子裡, 傳統的“百子櫃”可謂名不符實了, 現在藥工“抓藥”的“準星”也欠“火候”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