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中把咳嗽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進行辨治, 外感咳嗽分為風寒、風熱、秋燥;內傷咳嗽分為痰濕、痰熱、肺陰不足、肝火犯肺等。 筆者認為這種分類具有局限性。
這種分類不能完全體現咳嗽的外感與內傷因素特點。 初病就是外感咳嗽、久病就是內傷咳嗽, 這種認識具有片面性。
因為臨床上, 咳嗽的外感和內傷因素還具有如下特點:
久咳也可以屬於外感 一般認為, 久咳多由表及裡, 病位逐漸入裡, 演變成內傷咳嗽, 甚至出現“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但是臨床上確實存在一些咳嗽, 病程日久, 但病位還在肺系,
初病就是內傷 我們印象中, 咳嗽初期都屬於外感咳嗽, 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後發現, 初發的咳嗽也有內傷咳嗽,
按照外感、內傷分類咳嗽忽視了外感病的演變過程規律, 從而割裂了外感與內傷的聯繫。
外感病的演變過程應該是由表向裡傳遍的過程, 這種過程具有一定複雜性, 而《中醫內科學》忽略了這種複雜性, 直接把咳嗽分為外感和內傷, 給人的感覺是外感病不存在內傷, 而內傷咳嗽沒有外感因素。 其實外感病演變的複雜性表現在臨床中外感與內傷常常同時存在。
外感咳嗽初期即伴有不同程度的內傷 如風寒外受, 患者出現了惡寒、流涕、鼻塞、咳嗽、咳清稀痰液,
慢性咳嗽的發作期存在外感 外感病遷延不愈, 內傷逐漸加重, 但外感因素是否完全消除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內傷咳嗽具有緩解期和發作期, 其病情的發作期往往伴有外感因素的誘發, 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等。
穩定期的咳嗽也具有外感因素 對於內傷咳嗽的穩定期以前認為沒有外感因素, 但筆者臨床觀察, 內傷咳嗽的穩定期並不是一成不變, 它是一種動態的穩定, 存在著一定的波動, 這種波動過程中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外感因素。
外感與內傷咳嗽之間有一個表裡同病期 外邪在由外向裡傳變的時候存在一個表裡證期, 包括表重裡輕、表裡俱病、表輕裡重三個階段。 至於外邪在某個具體階段停留多久, 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目前依照筆者臨床觀察, 咳嗽在表裡同病的時期較單純的表證和裡證期長, 也更多見。
因此, 《中醫內科學》中把咳嗽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進行辨治,
治療咳嗽從表裡同病著手, 按照外感、內傷的孰輕孰重進行辨證用藥比較符合咳嗽的病機規律。 重視表裡同病, 重視解表清裡。
如何辨治咳嗽?筆者認為, 治療咳嗽從表裡同病著手, 按照外感、內傷的孰輕孰重進行辨證用藥比較符合咳嗽的病機規律。 有些內傷咳嗽即使無明確的外感因素, 也可以適當使用解表藥物, 因為解表藥物可以條暢表裡氣機、宣肅肺氣。 總之, 應重視表裡同病, 重視解表清裡。
薑某,男,1927年7月出生。2013年5月6日就診,主訴:反復咳嗽、咳痰30年。患者既往有慢性咳嗽史,近5年來多次在外院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住院治療,平素吸入舒利迭500μg,2次/日。半年來患者間斷發熱,體溫最高37.5℃,多在下午和晚上出現,可自行緩解。伴有咳嗽,咳白痰,量多,氣短,活動後為著。飲食可,夜休可,二便通暢。舌紅有剝脫,苔薄黃,脈弦滑。既往有患者有糖尿病、冠心病史。過敏史:無。體格檢查:血壓:130/80mmHg,桶狀胸,雙肺呼吸音低,未聞及幹濕性囉音。心率81次/分,律齊。
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脹(痰熱鬱肺)。治法:清化痰熱,用清金化痰湯化裁。處方:枳殼10克,桔梗10克,法半夏9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浙貝母15克,桑白皮15克,黃芩10克,炒麥芽30克,杏仁10克,款冬花10克,冬瓜仁15克,生甘草6克,炒白術10克, 炒山藥15克,蘇葉10克,防風10克,6劑,水煎服,每日1次,分早晚服。
二診(2013年5月13日):服上藥後,咳嗽、氣短均減輕,痰量減少,夜間汗出減少。發熱次數減少,咳白痰,飲食可,二便通暢。舌紅苔薄黃,脈滑有力。繼續清化痰熱,上方加佩蘭10克。6劑,水煎服,每日1次,分早晚服。
三診(2013年5月20日):咳嗽、咳痰,氣短等症狀均減輕過半,發熱緩解。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滑略數。繼以清化痰熱為法,清金化痰東加白術10克,丹參12克,防風10克,蘇葉10克,蘇子10克。
按:這是一例慢性咳嗽的老年患者,此次咳嗽、氣短加重病史達半年,伴有發熱。考慮屬於痰熱內鬱所致,宜清化痰熱,選用枳桔二陳湯健脾化痰、培土生金以固肺脾之本,“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選用浙貝母、黃芩、桑白皮、冬瓜仁清瀉肺熱;防風、蘇葉一對風藥,既可以疏通表裡氣機,外散寒邪、透達氣機,又可以化濕和胃,防止苦寒藥物傷及脾胃陽氣助濕濁;杏仁、款冬花止咳化痰。苦寒清熱去痰熱,辛溫解表暢氣機,符合“補瀉勿失其度”的明訓。(
重視解表清裡。薑某,男,1927年7月出生。2013年5月6日就診,主訴:反復咳嗽、咳痰30年。患者既往有慢性咳嗽史,近5年來多次在外院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住院治療,平素吸入舒利迭500μg,2次/日。半年來患者間斷發熱,體溫最高37.5℃,多在下午和晚上出現,可自行緩解。伴有咳嗽,咳白痰,量多,氣短,活動後為著。飲食可,夜休可,二便通暢。舌紅有剝脫,苔薄黃,脈弦滑。既往有患者有糖尿病、冠心病史。過敏史:無。體格檢查:血壓:130/80mmHg,桶狀胸,雙肺呼吸音低,未聞及幹濕性囉音。心率81次/分,律齊。
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脹(痰熱鬱肺)。治法:清化痰熱,用清金化痰湯化裁。處方:枳殼10克,桔梗10克,法半夏9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浙貝母15克,桑白皮15克,黃芩10克,炒麥芽30克,杏仁10克,款冬花10克,冬瓜仁15克,生甘草6克,炒白術10克, 炒山藥15克,蘇葉10克,防風10克,6劑,水煎服,每日1次,分早晚服。
二診(2013年5月13日):服上藥後,咳嗽、氣短均減輕,痰量減少,夜間汗出減少。發熱次數減少,咳白痰,飲食可,二便通暢。舌紅苔薄黃,脈滑有力。繼續清化痰熱,上方加佩蘭10克。6劑,水煎服,每日1次,分早晚服。
三診(2013年5月20日):咳嗽、咳痰,氣短等症狀均減輕過半,發熱緩解。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滑略數。繼以清化痰熱為法,清金化痰東加白術10克,丹參12克,防風10克,蘇葉10克,蘇子10克。
按:這是一例慢性咳嗽的老年患者,此次咳嗽、氣短加重病史達半年,伴有發熱。考慮屬於痰熱內鬱所致,宜清化痰熱,選用枳桔二陳湯健脾化痰、培土生金以固肺脾之本,“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選用浙貝母、黃芩、桑白皮、冬瓜仁清瀉肺熱;防風、蘇葉一對風藥,既可以疏通表裡氣機,外散寒邪、透達氣機,又可以化濕和胃,防止苦寒藥物傷及脾胃陽氣助濕濁;杏仁、款冬花止咳化痰。苦寒清熱去痰熱,辛溫解表暢氣機,符合“補瀉勿失其度”的明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