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泡騰片為何會害死孩子

代雪寫在前面的話:

推薦這篇文章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當媽的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事, 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就很多很多,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泡騰片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家長們需要注意的哪些事項吧~

泡騰片為何會害死孩子

這兩天最讓人心酸的新聞之一, 就是有一個小朋友因為口服了泡騰片致死。 然後各種文章開始對泡騰片口誅筆伐。 但在奪走小朋友生命中的這個事件中, 我們需要關注的絕對不是泡騰片的問題。 為了防止這樣的悲劇出現在我們身邊, 爸爸媽媽們應該做的也不是拒絕泡騰片。

這讓我們聯想起不久前因為孩子發燒, 泡熱水澡導致溺水的事。 兩者有很強的共同點, 造成悲劇的不是某一個錯誤, 而是一系列的失誤和錯誤的綜合結果。

什麼是泡騰片:泡騰片其實可以簡單的看成一種沖劑, 但是相對普通沖劑更簡便一些。 一般的沖劑溶解不夠充分, 即便用較高溫度的水, 還會有很多殘渣。 而泡騰片放入冷水中就可以, 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可以加快溶解過程, 提高溶解效果。

一堆沒學過中學化學的網路編輯已經跳出來告訴你, 泡騰片會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所以需要大量吸水。 但這種臆想出來的反應太牛X了, 泡騰片幹不出來。 泡騰片裡有泡騰劑也就是小蘇打和檸檬酸之類的酸,

固體條件下很穩定, 但遇到水之後就會自己反應, 不斷釋放二氧化碳。

孩子的窒息和泡騰片生成二氧化碳沒什麼關係, 因為泡騰片是新型藥劑, 事實上每年誤服泡騰片的案例很多。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吃掉之後胃裡面會生成不少二氧化碳, 打嗝打到噁心, 和喝汽水的感覺也差不多, 不會窒息。

真正奪取孩子生命的和泡騰片的特性無關, 只是普通的異物窒息。 藥片卡在孩子的氣管, 堵塞了呼吸道, 最終導致窒息。 聽上去沒有泡騰片奪走水分生成二氧化碳導致窒息那麼恐怖?錯了, 這才恐怖, 因為給孩子吃泡騰片的錯誤絕大部分家長不會犯, 但是異物窒息是時時刻刻可能出現在我們身邊的。

就在前天有個家長在後臺諮詢說寶寶撕書吃會不會出問題,

我們跟她解釋說:吃書雖然不好, 但是絕大部分不會出現什麼不良後果。 更危險的是如果你家寶寶養成了什麼都往嘴裡塞的習慣, 這才是更容易出問題的。

在5歲以下兒童的意外死亡原因中, 異物窒息是排名第一的, 接近一半。 每年數以千計的異物窒息死亡案例中, 此次的泡騰片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

為了避免類似慘劇的發生, 家長應該注意這些:

1, 日常生活中不要讓孩子養成什麼都放到嘴裡吃的習慣, 相比很多家長擔心的衛生, 窒息才是最大的問題;

2, 給孩子的零食需要注意, 像花生、核桃、瓜子、豆子、果凍、西瓜及橘子等等都需要小心;

3, 給孩子買玩具一定要注意看說明,

很多玩具上說明“有小部件, 不能給3歲以下孩子玩, 有窒息風險”, 這不是開玩笑;

4, 注意孩子活動區域內是否有各種會造成窒息的小物體;

5, 給孩子餵飯, 或者喂片劑藥都要注意靜止和安全, 不要在行駛的車上喂, 孩子大哭大笑的時候也不要喂;

6, 認真學習窒息急救知識:海姆立克法, 海姆立克法是目前國際使用最廣泛的異物窒息急救方法。 這個我們另用了一篇文章單獨來說。

繼續分析這次泡騰片事件, 我們在開始的時候說過, 造成這樣的不幸往往不會是一兩個單獨的原因, 而是一系列錯誤的最終結果。 如果家長和醫院在某個選擇中作出不同的決定, 也許結局都不會是這樣:

1, 感冒發燒就跑去醫院急診, 我們之前說過,

普通感冒或者流感都應該依靠孩子的抵抗力來自愈, 吃藥看病沒什麼更多的好處;

2, 感冒就輸液, 濫用輸液的問題這兩年已經被宣傳很多次了。 和很多事情一樣, 錯誤的不是輸液, 而是濫用;

3, 醫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不到位, 對於泡騰片的使用沒有進行詢問和說明;

4, 服用的“娃娃甯泡騰片”本身是一種中藥泡騰片, 而且對於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標注的都是:尚不明確。 換句話說, 根本沒做過相關的測試。 這種“創新”中成藥, 就和我們批判過的中藥注射劑一樣, 既不符合中醫藥理論, 也不符合現代醫學要求;

5, 家長自己沒有看清說明書就進行服藥;

6, 出現窒息後的急救不夠及時。

在新聞的評論下面, 很多家長批評這位媽媽不看說明書, 但是公允的說,上面這些錯誤,我們每個人都犯過。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斷的提醒,在兒童生病期間,家長不應該過於著急,而是應該更耐心,防止忙中出錯。但是實際上,即便是我們自己,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一樣智商至少降低一半。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一定要提醒自己,甚至互相提醒,不能著急,要細心。這時候的一個竅門是:多問自己問題,強迫自己思考,從混亂狀況中脫離出來,回復清醒。“為什麼孩子會生病?”,“是需要去醫院就診的病麼?”,“這個藥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輸液?”等等,每一步都要想清楚再做,這樣就會最大程度的降低因過度醫療或者醫療風險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但是公允的說,上面這些錯誤,我們每個人都犯過。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斷的提醒,在兒童生病期間,家長不應該過於著急,而是應該更耐心,防止忙中出錯。但是實際上,即便是我們自己,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一樣智商至少降低一半。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一定要提醒自己,甚至互相提醒,不能著急,要細心。這時候的一個竅門是:多問自己問題,強迫自己思考,從混亂狀況中脫離出來,回復清醒。“為什麼孩子會生病?”,“是需要去醫院就診的病麼?”,“這個藥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輸液?”等等,每一步都要想清楚再做,這樣就會最大程度的降低因過度醫療或者醫療風險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