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國強認為, 胃脘部、胸骨後(食管)疼痛固然與胃有關, 但與少陽亦有聯繫。 因少陽主胸脅, 從經脈而論, 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 皆從缺盆下胸中貫膈, 循行於食管之分野。 食管與胃, 雖然管腔相通, 血肉相連, 但在人體, 因橫膈而分為上、中二部, 膈上屬胸, 膈下屬胃。 故胃痛一證多涉少陽、陽明兩經。 此類病情較為複雜, 間有痰熱中阻、少陽經脈不利之變。 痰熱阻於心下, 累及少陽, 而呈膽胃不和之勢, 故見胃脘、胸脅痞結脹滿, 疼痛, 或反酸, 或嘔惡等症。 小柴胡湯治在少陽, 病位以胸脅為主。 小陷胸湯為痰熱阻滯心下、累及胸膈之經方。
某男, 56歲。 2008年12月21日初診。 訴胸骨後、胃脘部灼熱隱痛反復20年, 每於進食酸辣、生冷或午夜後發作, 泛酸, 納食正常, 口和不渴, 二便調, 舌質紅, 舌苔中根部淡黃而厚, 脈弦。 既往胃鏡檢查有慢性淺表性胃炎。 梅國強仔細診察病症後說:胃痛曆20年, 乃痼疾也。 痛呈灼熱隱隱, 舌苔中根部淡黃而厚, 脈弦等, 皆痰熱之象。 而胸骨之灼痛, 既與痰熱中阻有關, 又與痰熱上犯, 少陽經氣不利有關。 故中醫診斷:胃痛(痰熱痞結);西醫診斷:慢性胃炎。 治宜柴胡陷胸湯化裁, 和解樞機, 清化痰熱, 活血通絡。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10克, 法半夏10克, 全瓜蔞10克, 黃連10克, 吳茱萸6克,
2008年12月31日複診, 患者告以服藥後胃痛頻次、泛酸減少, 程度減輕, 舌質紅, 苔薄白, 脈弦緩, 治既已獲效, 按上方續服7劑, 囑患者注意飲食調理, 隨訪至今, 胃痛未復發。
綜觀其方, 柴胡、黃芩、法半夏即小柴胡湯去人參、生薑、大棗、炙甘草之辛溫甘, 配郁金、炒川楝、青皮, 意在清泄少陽鬱熱, 和解少陽樞機。 全瓜蔞、黃連、法半夏, 即小陷胸湯, 清熱滌痰開結。 黃連、吳茱萸相伍, 即左金丸, 加烏賊骨, 增強制酸效果。 玄胡、薑黃、當歸、川芎活血理氣止痛, 用之因久痛入絡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