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人合一順四時 時令養生助長壽

時令養生又稱因時養生, 是指按照時令的陰陽變化規律, 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來調節飲食、起居以及情志等各方面, 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時令養生的原則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重點是要生、長;而秋冬養陰, 重點是要收、藏。 這是建立在陰陽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的積極措施。 春夏兩季, 隨著氣溫上升以及晝長夜短的變化, 人體陽氣處於不斷生長、升發的旺盛狀態, 應當順勢而為, 以調養陽氣為主。 秋冬兩季, 氣候逐漸變涼, 進入晝短夜長的時節, 人體陽氣開始收斂、蟄伏, 陰精潛藏於體內,

應當順勢而收, 以保養陰精為主。 春夏養陽, 可以有效改善秋冬陰寒偏盛的情況, 若春夏不能養陽, 使身體受到風、涼、生、冷等刺激而傷及體內陽氣, 就會導致秋冬多疾患。 秋冬養陰亦可防治春夏陽氣偏盛所致的疾病, 若秋冬不能養陰, 因縱欲過度而傷及了體內陰氣, 就會導致春夏多火證。

春捂秋凍:是指開春不要急於脫減衣物, 入秋也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 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 陰氣始減而未衰, 此時人體的肌表雖然順應氣候轉暖而開始舒張、疏泄, 但抗寒能力相對較差。 加之氣溫乍寒乍暖, 必須注意保暖禦寒, 防止感冒。 秋天氣候則是由熱轉寒, 此時陰氣初生而未盛, 陽氣始減而未衰, 人體肌表處於疏泄與緻密交替之際,

陽氣亦開始收藏, 因此不宜一下子添衣過多, 以免妨礙陽氣的收藏。

慎避虛邪:人體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尤其在天氣劇變, 出現反常氣候的時候, 更容易感染風寒、暑濕等外邪而發病。 尤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春分八個節氣, 它們是季節氣候變化的轉捩點, 體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節時刻感到不適, 而一些急病重症往往在節氣前後發病甚至死亡。 因此, 一定要注意交節變化, 重視交節前後的自我調護, 避免外邪入侵。 節氣前後數日要注意保存體力, 不要熬夜, 不要過分勞累, 尤其不可汗出當風;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樂觀, 儘量避免情緒衝動;要注意飲食適度,

不吃過寒、過熱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 謹防外邪侵襲機體;對於年老體弱者可適當服些保健藥物(如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等), 並隨身攜帶一些救急藥物以防萬一。

春季養生原則

如今正值春回大地, 陽氣升發, 蟄蟲蘇醒, 自然界生機勃勃, 欣欣向榮。 所以, 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注意保護陽氣, 著眼於一個“生”字。 情志調養: 春屬木, 與肝相應。 肝主疏泄, 在志為怒, 喜調達而惡抑鬱。 所以春季養生, 既要力戒暴怒, 更要忌諱情志憂鬱, 應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 , 對待自然萬物“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不罰”。 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日子, 應該踏青訪柳,

登山賞花, 臨溪戲水, 行歌舞風, 陶冶性情, 使得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 以利春陽生髮之機。

起居調養:春回大地, 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體表, 皮膚逐漸舒展, 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困倦, 往往日上三竿

而睡意未消。 然而, 睡懶覺並不利於陽氣的生髮。 因此, 應當夜臥早起, 清晨保持放鬆、舒適的衣著打扮, 在戶外信步漫行, 以克服倦懶思眠的狀態, 説明陽氣升發。

飲食調養:春季陽氣初生, 宜食辛甘發散的食物(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 不宜食酸收之品。 酸味入肝, 具有收斂之性, 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 過度食用還會影響脾胃的生理功能。

運動調養:經歷了漫長的冬天, 人體臟腑的陽氣及運動能力都有所下降,

因此入春後應當積極加強鍛煉。 應多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活動, 年老行動不便者可以趁著明媚的春光, 多到公園、森林等處慢行或者遠眺, 以暢通氣血, 舒暢氣機。

防病保健:隨著春季氣溫的回升, 溫熱毒邪開始活動, 致病微生物隨之生長繁殖, 進入到流感、肺炎、麻疹、流腦、猩紅熱等流行病、傳染病的高發時期。 這時一定要講衛生, 清除致病菌, 消滅傳染源;要多開窗戶,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要加強保健鍛煉, 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用板藍根15克, 貫眾12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用1周, 對於預防外感熱病效果良好。

每天選足三裡、風池、迎香等穴位進行保健按摩2次, 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