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東西方式也有講究?想飲食養生牢記這5個字

飲食有節是什麼意思?我們經常聽到飲食有節這句話, 就淺層意義上理解飲食有節制。 其實, 中醫對此的解釋並非這麼單一。 接下來就看看飲食有節, 中醫是如何解讀的吧。

飲食有節, 醫生有句名言:“飲食七分飽, 無病活到老”。 切忌暴飲暴食, 饑飽勞困, 以免損傷脾胃。 醫生告誡:“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一日三餐, 七分為宜。 早餐宜早, 品質應高, 以富含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和糖分之類為主;午餐宜好;晚餐宜少。 夜餐並不好, 即是需要, 也應少, 以免影響睡眠和損傷脾胃。 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論。 做到定時定量,

饑而食, 食勿過飽, 未飽即止, 才是正好;渴而飲, 飲勿過多, 頻頻常飲, 才為科學。

節到什麼程度才算“節制”了飲食呢?名醫龔延賢就在其《壽世保元》著作中說“食宜半飽無兼味, 可壽也”, 這大概是“半飽者壽”這一養生名言的來由所在。 《千金方》則認為要“饑中飽, 飽中饑”, 大概也是半飽之意。 後來又有七八分飽之說, 即略有飽感, 還能吃, 但不撐;現在, 食物太富裕了, 所以, 又有條件再放寬一點諺語“夜晚減一口, 活到九十九”。

飲食有節助長壽

老中醫認為, 調節飲食以養脾胃, 這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因素。 他們喜愛吃當地生產的五穀雜糧, 更愛吃蔬菜、豆類、水果, 而魚與肉吃的較少。 雖有個別偏食魚肉的, 也是葷素搭配, 從不過嗜。 他們的食養經驗是:一不過飽、二不過鹹、三不過甘、四不過肥、五不偏食。

還有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等。 有些老中醫把清代袁枚的詩作為食養之鑒, 即“多壽只緣餐食少, 不飽真是卻病方。 ”

飲食有節五要點

第一個字是“少”。 國醫大師球裘沛然養生的第一條就是少吃。

第二個字是“雜”。 現在很多養生專家的說法不一, 有的人說要吃牛奶, 有的人說要吃豆腐, 弄得老百姓簡直無所適從。 而《黃帝內經》裡很簡單:“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雖然各有特指, 但所有食物都能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歸成五類, 用味道來分, 就是酸苦甘辛鹹, 用五性來分, 就是寒熱溫涼平五類。 意思也是要吃得雜, 什麼都吃一點。 人體實際上有一種自我選擇食物的能力,

中醫有“胃以喜為補”, 身體缺什麼, 胃是知道的, 它會喜歡、想吃這個東西(也可是中藥湯劑)。 那麼假如糖尿病的人特別想吃糖、甜味的東西, 怎麼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控制, 而不是禁止。 糖尿病飲食原則中第一要控制熱量攝入(熱量最多的是脂肪、油, 然後是糧食), 當然還需配合每天不少於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

“雜”主要有三個意思。 葷素搭配, 以素為主;粗細搭配, 以粗為主, 粗糧和細糧搭配, 但是以粗糧為主;酸堿搭配, 以堿為主。 其中食物酸堿比較難把握, 那麼我教你兩句話:第一句, 除了牛奶以外的動物類食品絕大部分是酸性食品, 第二句, 除了米麵以外的植物類食品絕大部分是鹼性食品。 酸性食物、鹼性食物都要吃,

但鹼性食物我們多吃點, 酸性食物少吃點, 這就是“雜”。

第三個字是“淡”。 “淡”有三意:第一個少鹽, 一天鹽的攝入量應該在6克以內;第二少油, 一天油的攝入量應該在25克以內;第三少糖, 一天糖的攝入量應該在20克以內。

第四個字是“溫”。 溫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不要吃太燙、太涼的東西, 而是吃溫熱東西;第二個意思, 是吃低熱量的東西, 不吃高熱量的東西。 義大利科學家研究表明, 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的熱量攝入量在700卡路里以內是最健康的, 這類人也容易長壽。 食品熱量高低是相對而言的, 蔬菜類和肉類相比, 肉類的熱量高;肉類相比, 紅肉的熱量比白肉的熱量高。 另外, 烹飪方法不同, 熱量也不同, 比如說同樣一種肉,

烤、炸、煎的熱量就高, 蒸、煮、燉的熱量就低。

第五個字“慢”。 孔夫子說“食不語, 寢不言”,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專一, 吃飯就是一心吃飯, 慢慢品味, 自然能慢下來。

飲食有節並非簡單節制攝入食物, 你明白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