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標本兼治克羅恩病效果好

克羅恩病於 1932 年由 Crohn 等人最早描述, 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克羅恩, 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胃腸道炎性肉芽性疾病, 原因至今不明。 病變可發生於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呈節段性或跳躍式分佈, 但以末段回腸和右半結腸最多見。 臨床以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 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臟等腸外損害。 本病有終生復發傾向, 重症患者遷延不愈, 預後不良。 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中醫學者根據本病腹痛、腹瀉、便血、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主要臨床特徵,

從宏觀辨證層面採用分病期、辨虛實、標本兼治, 在胃腸道肉芽腫的微觀病理層面兼用消痰散結。 他認為在疾病的活動期腹痛、腹瀉、結腸潰瘍、血便、發熱突出, 為氣滯、痰結、毒蘊、腸絡受傷, 病以標實為主, 治標實根據上述症狀以行氣、散結、解毒、涼血為主。 病情遷延日久, 因實致虛, 標實緩解, 貧血、潰瘍、消瘦乏力本虛顯露, 病呈虛實兼夾之變, 在祛邪治標的同時兼補其虛, 以治其本。 尤其堅持一個補虛治本的較長療程, 防止病情復發。

克羅恩病病情複雜, 其病變涉及全消化道口腔至肛門任何部位, 病變中心外延又可出現腸外病損。 臨床根據腹痛、腹瀉、便血等腸道的病變及腸外損害症狀, 結合腸鏡、病理即可診斷。 辨證以主要症狀為依據,

如腹痛辨氣滯與痰瘀, 腹瀉辨寒濕與濕熱, 腹塊辨痰結與瘀凝, 便血辨熱傷絡破還是脾不統血, 毒蘊不散可發熱, 氣血虧損見貧血, 陰虛火旺見口舌生瘡, 風竄經絡則關節痛。 本病的特徵為腸黏膜炎性肉芽組織增生, 肉芽組織具有中醫痰結毒蘊的特徵, 當從痰結治, 臨床中醫中用夏枯草、浙貝母、土貝母化痰散結藥。 腹痛明顯兼調氣血, 化痰藥與川楝子、烏藥、三棱、莪術等行氣化瘀藥相配, 臨床效果較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