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心得:多交流是治癒疑病症的有效方法

疑病症的有效方法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width=388 height=292>

半年前, 張凱的媽媽急性腦出血住進了醫院。 父親早亡的張凱每天晚上都在醫院陪護, 白天還要堅持上班, 1個月下來, 無論精神還是身體都已經臨近了崩潰的地步。

在張凱的母親出院前的一個晚上, 張凱突然感到一股氣從胸部往上沖, 直到左側頭頂部, 頭痛 得不得了, 左邊脖子活動困難, 左邊手腳發麻, 心裡無名地慌張。 張凱想起, 媽媽的病也是這樣的症狀。 他非常害怕, 馬上到醫院求診。

醫生給張凱作了全套的體格檢查, 還做了心電圖和胸透, 卻沒有發現有任何異常。 張凱不相信,

他想:“可能病還在早期, 沒能查出來。 ”但也沒有辦法, 只好作罷, 只希望象醫生說的那樣, 過幾天會好些。

沒想到幾天後, 這些症狀仍然存在, 頭頸痛和胸痛更加劇烈了。 張凱更加懷疑自己真的得了病。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 他奔走於市內各大醫院, 先後做了胃鏡、頭顱CT、超聲心電圖等檢查, 並抽了血化驗。 當醫生告訴他他根本沒有病時, 張凱都覺得難以接受。 有時暫時接受, 過不了多久又覺得自己一定是有病。

就這樣, 張凱一邊上班, 一邊多方奔走為自己的“病”求醫問藥, 搞得焦頭爛額。 原來的“病情”更進一步加重了, 並失眠、恍惚、心慌、胸悶, 終日裡頭昏腦脹、憂心忡忡, 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不得不住進了醫院。

入院後, 張凱一見醫生就開始大談自己的“腦出血”症狀,

希望醫生不要對自己隱瞞, 早日對自己的病確診早日治療。 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 包括人格檢查, 發現張凱除性格過於內向外, 其他均無異常。 根據張凱的情況, 醫院將他轉到了精神科。

精神科的醫生詳細考察了張凱的各種情況後告訴張凱, 他患了“疑病症”, 這是一種沒有病的病。

醫生點評:

疑病症, 又稱為疑病性神經症, 是指患者表現出的, 對自身的健康 狀態過分關注, 並深信自己已經患有某種疾病, 經常感到不適, 但與實際健康狀況並不符合的一組精神病理狀態。

疑病症患者多是在軀體疾病後或在精神刺激誘因下起病的, 病前多有敏感多疑、自愛自憐、強迫固執等個性。 發病年齡多在20~30歲,

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患者常因多方求醫而耗費大量錢財, 並引起人際關係緊張, 嚴重者工作和生活都受到明顯的影響, 甚至喪失勞動力。

疑病症因何而起?目前有多種觀點。 其中之一認為是患者因受親人患病、死亡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過於關注自身健康狀況所致。 另一種看法認為是“疾病角色”在起作用——患者試圖因“病”而獲得同情、關注和照顧, 以減免自己的職責或延緩難以面對的挑戰。 根據張凱的經歷來看, 他主要是因為前一種狀況——因為媽媽患病帶來的生活的壓力使他比常人更加擔心自己是不是患有疾病, 憂心忡忡之下形成了疑病症。

對於疑病症的治療, 目前主要有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方法。

臨床調查發現, 80%的疑病症患者會伴有焦慮和抑鬱症 狀。 因此, 藥物治療一般是採用抗抑鬱藥物, 以解除患者伴發的焦慮和抑鬱。 但藥物治療對疑病症的治療並無實質意義的作用, 僅起輔助作用。 心理治療才是消除此病症的主要治療形式。

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讓患者逐步瞭解所患疾病的性質, 改變錯誤的觀念, 解除或減輕精神因素的影響, 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與健康狀態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評估, 並學會自我調節。 其中, 患者的自我調節是最重要的, 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相信科學, 相信醫生, 認識自我, 增強自信。 疑病症患者往往固執、多疑、敏感, 遇事過多地考慮悲觀一面, 缺乏自信。 為此, 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在正確的自我評價基礎上,

主動調節自我的心理不適, 充分肯定自己的優勢, 樹立自信心。

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 疑病症病人可在每天早上起床時, 對自己進行暗示說:“檢查已證明, 我沒有軀體疾病, 我只是‘無病呻吟’、‘庸人自擾’而已。 ”這樣長期堅持下去, 就會在心理上消除疑病的顧慮。

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並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豐富自己的生活。 患者應每天堅持體育鍛煉, 以促進血液迴圈, 使頭腦清醒, 精神爽快, 這樣, 緊張的心理就可以得到充分放鬆。

此外, 多與親人和朋友交流, 對調節自己的心理不適, 最終治癒疑病症也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