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科學認識乙肝病毒

很多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單位或者家庭組織的例行體檢的時候, 醫生總會抽取血液樣本檢測, 之後, 就有人獲悉患上了乙肝。 不太瞭解醫學知識的人, 很可能會感到奇怪, 怎麼抽個血就有結果了呢?現在, 我們就來看一下乙肝的檢查和診斷到底是怎樣進行的。

乙肝這種疾病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因為它的患病比例在10%左右, 存在于所有人群中。 不管是多大年紀的男性和女性, 都有可能得這種病。 而乙肝的治癒率僅為0.0001%, 根據病情的複雜程度和輕重緩急, 一般的治療週期是3到6個月。 乙肝是由肝功能異常所導致的,

它的主要表現症狀是轉氨酶增高、噁心、食欲不振、瘦弱、乏力等。 一般採用藥物和飲食相結合的療法。 其中最常用的藥物是肝必複、甘利欣、東寶肝泰、拉米夫定等。 那麼乙肝是如何檢查出來的呢?

一般來說, 肝超聲波檢查和心電圖檢查, 是乙肝的輔助性檢查項目。 而實驗室的檢查資料是診斷乙肝疾病的重要依據。 黃疸期的乙肝患者, 其血清膽紅素逐日升高, 可在1到2周的時間內達到高峰。 而在黃疸出現之前, 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就開始上升。 急性乙肝很可能有極高的酶活性, 慢性肝炎時ALT會反復波動, 而重型乙肝患者在膽紅素不斷上升時, 其ALT卻在下降, 這種現象稱為“酶疸分離”, 是病情加重的表現。 AST約4/5存在於細胞線粒體(ASTm)中,

而1/5則存在於細胞液(ASTs)中。 當線粒體遭到損傷時, 血清AST會有顯著地升高, 從而為判定肝細胞病變的嚴重性提供有力的依據。

當患者是病毒性肝炎的時候, 其ALT值會高於AST值。 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 其ALT與AST的比例接近1。 而且乙肝病情很嚴重的患者, 其支鏈氨基酸接近正常水準, 或者有所減少, 但芳香族氨基酸有很顯著地升高, 導致支/芳比值下降(正常3.0~3.5)。 而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的程度, 是診斷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衰竭程度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而且它相關的凝血因數半壽期很短, 如Ⅶ(4~6h)、Ⅹ(48~60h)、Ⅱ(72~96h)。 重度的乙肝患者, 其活動度(PTA)降至20%以下, 有病情加重的跡象。

慢性乙肝的患者, 其細胞外基質(ECM)的形成與基質的降解失去原有的平衡,

使得ECM形成纖維化。 作為診斷肝纖維化的血清標誌物, 檢測血清中的基質成分是非常必要的。 而急性、慢性乙肝以及沒有明顯症狀表現的乙肝病毒攜帶者, 他們血清的HBeAg呈陽性。 急性乙肝患者在3到4個月後, 其HBeAg轉陰, 表示病情有所好轉。

以上就是實驗室檢測乙肝病毒時經常用到的一些方法, 以及一些參考的指標。 因此, 我們在例行體檢的時候, 抽取血液樣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對乙肝的判定和診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