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肺的中藥
1、黃精
《中華本草》:“歸脾、肺、腎經。 主治陰虛勞嗽, 肺燥咳嗽;脾虛乏力, 食少口幹, 消渴;腎虧腰膝酸軟, 陽痿遺精, 耳鳴目暗, 鬚髮早白, 體虛羸瘦。 ”《本草綱目》:能補中氣, 除風濕, 安五臟, 黃精補五勞七傷, 強筋骨, 耐寒暑, 益脾胃, 潤心肺。 單品蒸後曬乾服食能潤肌膚, 耐饑餓。 李時珍說:黃精接受戊己淳氣, 故為補黃宮佳品, 補各種虛損, 填精髓, 除熱寒, 殺蟲。 《神仙芝草經》記載:黃精能寬中益氣, 調養五臟, 使肌肉充健、骨骼堅硬、氣力倍增、面色紅潤、白髮轉黑、牙齒複生。
2、百合
《中華本草》:“養陰潤肺, 清心安神。 主治陰虛久咳,
潤肺的中藥除了有以上的兩種外, 還有就是像枸杞、玉竹也能起到潤肺的效果。 壹藥網溫馨提示:對於潤肺的中藥, 大家也不要盲目性的服用, 必須要由醫生給患者經過正確的診斷之後, 再對症用藥, 這樣對疾病的治療才有效。
3、川貝
川貝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 《本草匯言》中論述認為:“貝母, 開鬱、下氣、化痰之藥也, 潤肺消痰, 止咳定喘。 ”它多用於緩解燥咳。 川貝味甘、苦、性微寒, 治療陰虛燥咳效果較好。
若肺燥陰虛咳嗽, 痰中帶血, 可用川貝3克加適量冰糖和水, 用小火燉1小時服用。 很多人為了緩解苦味, 常將其放在雪梨中蒸;或在煮稀飯時取米湯200毫升, 放入川貝、冰糖隔水燉服。 川貝還可和瘦肉煲湯, 每天用量通常在10克以內。
4、玉竹
玉竹味甘、性平, 入肺、胃二經。 具有滋陰潤燥、除煩止咳之功效。 用於熱病傷陰、肺胃燥熱、咳嗽少痰、心煩口渴、虛勞發熱、消谷易饑、尿頻、筋脈失養攣痛、素體陰虛、風濕自汗、勞瘧寒熱等症。 《本草綱目》介紹該藥主治“風溫自汗灼熱, 及勞瘧寒熱, 脾胃虛乏, 男子小便頻數, 失精, 一切虛損”。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玉竹還可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起到輔助降低血糖的作用, 特別適合糖尿病合併秋燥者食用。
5、麥冬
麥冬性甘寒質潤, 有滋陰之功, 能養陰生津, 潤肺清心, 既善於清養肺胃之陰, 又可清心經之熱, 是一味滋清兼備的補益良藥。 常用量為10~15克。 亦可入丸、散, 或熬膏, 或泡茶飲服。 傳統認為,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麥冬, 清心除煩多用連心麥冬。
臨床上常用麥冬配伍人參、五味子, 以增強滋陰潤燥的功效, 用以治療因肺陰不足引起的喉癢、咳嗽無痰、口渴咽幹以及腸燥便秘等症。
6、款冬花
中醫認為, 款冬花性味辛、溫, 入肺經, 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之功。 本品辛散質潤, 溫而不燥, 為潤肺止咳化痰良藥, 適用於多種咳嗽氣喘。 無論外感、內傷咳嗽, 寒性咳嗽, 熱性咳嗽, 均可選用,
款冬花常經蜜炙之後使用, 稱為炙冬花, 以增強潤肺止咳平喘作用。 臨床上冬花多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 如冬花重在止咳, 紫菀重在祛痰, 止咳方中, 二藥常配伍使用, 共奏化痰止咳之效;若與麻黃、杏仁、蘇子為伍, 稱款冬定喘湯, 治痰嗽哮喘遇冷即發之症, 療效頗佳。
7、銀耳
銀耳又叫做是白木耳、雪耳以及銀耳子等, 其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中醫指出, 銀耳性平, 味甘, 是名貴的營養滋補的佳品, 同時還是扶正強壯的補藥。 銀耳具有補脾開胃、益氣清腸以及滋陰潤肺的功效。
銀耳10克, 百合10克, 秋梨1只, 冰糖適量。
8、沙參
沙參味甘、微苦, 性微寒。 歸肺、胃經。 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 適用于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乾咳痰少、咽喉乾燥等症, 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大便幹結等。
沙參、麥冬各15克, 大米50克, 冰糖適量。 將沙參、麥冬加水適量煎煮至沸, 去渣取汁, 用此汁液與大米共煮粥, 待粥將熟時, 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每日1劑。 具有益氣養陰、潤肺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
9、桔梗
桔梗性味苦、辛、微溫, 能促進支氣管分泌, 具有止咳化痰、宣肺排膿的功效。 用於肺癰胸痛、咳痰膿血、痰黃腥臭等證, 有排膿之效。如《金匱要略》桔梗湯,即以之配伍甘草,用以排膿;桔梗白散(桔梗、貝母、巴豆),排膿之力尤強。多配魚腥草、薏苡仁、冬瓜子等應用。
桔梗10克,大米100克。將桔梗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即成,每日1劑。可化痰止咳。適用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或乾咳難咯等。
10、石斛
石斛味甘,微寒,能養胃生津、滋陰除熱、明目退翳,對秋燥伴有近視、遠視、輕度白內障者尤為適宜。可取石斛(6-12克)與菊花適量同煎代茶飲,有較好的明目潤燥功效。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應將石斛先煎30分鐘,再放入菊花同煎5-10分鐘。
另因本品有斂邪的作用,故感冒初起者忌服,且大劑量可抑制心臟和呼吸,因此切勿擅自加量。
11、西洋參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苦、微甘而寒,入心、肺、腎經,有補肺降火、養胃生津之功。《本草從新》言其:“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以此代之。”
進食西洋參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服時不宜飲茶,因茶中含有鞣酸,能與西洋參的有效成分結合使吸收率下降;二是服後不宜吃蘿蔔,因蘿蔔是破氣的,而西洋參是補氣的;三是畏寒肢冷、腹瀉、胃有寒濕、舌苔膩濁者不宜選用。
有排膿之效。如《金匱要略》桔梗湯,即以之配伍甘草,用以排膿;桔梗白散(桔梗、貝母、巴豆),排膿之力尤強。多配魚腥草、薏苡仁、冬瓜子等應用。
桔梗10克,大米100克。將桔梗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即成,每日1劑。可化痰止咳。適用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或乾咳難咯等。
10、石斛
石斛味甘,微寒,能養胃生津、滋陰除熱、明目退翳,對秋燥伴有近視、遠視、輕度白內障者尤為適宜。可取石斛(6-12克)與菊花適量同煎代茶飲,有較好的明目潤燥功效。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應將石斛先煎30分鐘,再放入菊花同煎5-10分鐘。
另因本品有斂邪的作用,故感冒初起者忌服,且大劑量可抑制心臟和呼吸,因此切勿擅自加量。
11、西洋參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苦、微甘而寒,入心、肺、腎經,有補肺降火、養胃生津之功。《本草從新》言其:“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以此代之。”
進食西洋參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服時不宜飲茶,因茶中含有鞣酸,能與西洋參的有效成分結合使吸收率下降;二是服後不宜吃蘿蔔,因蘿蔔是破氣的,而西洋參是補氣的;三是畏寒肢冷、腹瀉、胃有寒濕、舌苔膩濁者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