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盆底痙攣綜合征的診斷

會陰部檢查、直腸指儉、乙狀結揚鏡檢及鋇灌場排除器質性病變。

1、 肛門測壓:分別測量靜止和肛門緊閉時的肛門壓力。 盆底痙寥綜合征患者肛門測壓多為正常。

2、肌電圖:將同心針電極和特製單纖維針極由臀溝尾骨尖下方刺入皮膚。 向恥骨聯合上緣方向進針1~1.5cm至肛門外括約肌淺層, 1.5~2.5cm至肛門內括約肌, 3~3.5cm至恥骨直腸肌, 把3根同心針電極分別輸入3導單獨放大器的肌電圖儀上, 便可觀察和記錄肌肉各種狀態下的肌電活動。 單纖維肌電圖還需在上述肌肉上不斷移動特製的針極, 待找到動作電位對後,

囑患者保持肌肉輕度收縮到持續放電超過100次經上時, 電腦開始記錄, 分析和貯存該電位對的平均連續電位差(jitter)。 每個記錄點記錄100對電位時, 每塊肌肉至少完成20個不同部位的記錄點。 肌電圖和單纖維肌電圖對臨床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102例患者研究, 常規肌電圖和單纖維肌電圖對盆底痙攣綜合征和恥骨直腸肌肥厚征均非常敏感, 異常率分別為89.3%和92.6%。

3、結腸通過時間:用20個不透X線的標記物來進行結腸通過時間檢查。 在吞下標記物後的第1~5天拍腹部X線片, 全部標記物排出後, 就無需再行X線檢查。 盆底痙攣綜合征患者可延長, 也可正常。

4、排糞造影:通過一個寬而短的肛管, 將造影劑注射到肛門內。 患者坐在特製的中間有孔的座位上,
將造影刑排人一個透X線的塑膠容器內, 對其肛門直腸部作露態和動態的觀察。 排糞造影是診斷的主要手段, 可確認有否盆庇痙攣綜合征和併發其他異常, 能為臨床選擇療法和療效觀察提供可靠依據。 盆底痙事綜合征的排糞造影表現主要反映在肛直角(ARA)和有否恥骨直腸壓跡(PRMI)及其深度上。 盧任華根據靜坐和力排時測得的ARA的變化, 並結合PRMI及其深度將盆底痙攣綜合征分為4度, 在分度的基礎由還可結合會陰下降、腸疝、內臟下垂答繼發表現全面分析。 盧任華通過對59切盆底痙攣綜合征和直腸前突患者的分析, 在國際上最先發現了一新的X線徵象, 因其醋似一游泳的鵝, 故稱為物鵝征, 其出現率為100%, 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5、 其他:近來又發展了螢光排糞造影和動態MR排糞造影。 MR排烘造影可分析ARA, 肛管長度, 肛管直腸肌和盆底密度。 通過與造影劑的對比可很好地顯示直腸壁及肛管直腸周圍組織, 有助於對盆底痙攣綜合征及其他病理變化的診斷。 因此動態MR排糞造影被認為是診斷便秘的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