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電圖
P波振幅增高及(或)增寬, 有時可見切跡, 以Ⅱ、Ⅲ, aVF以及V1導聯最為清楚。 有人認為P波改變的程度與預後有關, P波正常者常無症狀;顯著異常者, 不但常有症狀而且極易在短期內迅速死亡。 P-R間期常延長,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幾乎見於每一病人。 肢體導聯及右胸導聯常有低電壓。 右心室肥厚偶見, 但絕無左心室肥厚的圖形。
近有人指出Vl~4導聯的QRS波群呈Qr型並伴有T波倒置, 是本畸形一種特異性心電圖變化。
該畸形病人約有5%~25%合併預激綜合征(B型)。 先天性心臟病合併預激綜合征者, 其中30%為Ebstein畸形。 因此,
2.X線檢查
輕度畸形者, 心臟擴大不明顯, 肺血正常。 中、重度畸形者, 心臟向兩側擴大, 主要為右心房擴大。 透視下心緣搏動不明顯, 與擴大的心臟很不相稱, 類似於心包積液或肺動脈口狹窄伴心力衰竭的X線徵象。 由於右心房擴大, 加上右心室流出道向左移位, 心影可呈方盒形或漏斗形, 少數病變可呈球形。 肺血減少, 主動脈結正常或偏小。
3.超聲心動圖
最典型的表現是三尖瓣前葉活動振幅增加,
4.右心導管檢查
以往認為埃布斯坦綜合征作心導管檢查危險性極大, 易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若不考慮心臟矯治術, 最好不作此檢查。 現在認為, 若臨床診斷不明時, 儘管有危險仍應進行。 在有經驗人員操作及有搶救設備條件下, 危險不大。 一組國際合作研究本畸形患者共505例, 行導管檢查及造影共363例, 發生心律失常者100例, 其中死亡13例。
右心導管檢查時, 導管常盤繞在擴大的右心房內。 操縱導管, 往往可將導管尖送入左心房(通過心房間交通),
右心房內壓力較高, 右心房壓力曲線示a波、v波增大。 右心室舒張壓高, 收縮壓正常或稍高。 肺動脈壓正常或偏低。 當從肺動脈到右心室, 或從右心室到右心房回抽導管, 並連續記錄壓力曲線時, 可發現肺動脈瓣兩側有收縮壓差, 三尖瓣兩側有舒張壓差。
多數病人, 在心房水準有右至左分流, 偶可發現該水準有左至右分流。
這裡應特別提到的是, 如能同時記錄壓力曲線和心腔內心電圖, 常可發現在右心房與功能性右心室之間有一移行區(圖1)。 該區所錄得的壓力同右心房, 而腔內心電圖圖形同右心室。 這個移行區即為房化了的右心室。 這一發現, 常有助於埃布斯坦綜合征的診斷。
5.選擇性右心系統造影
該畸形造影診斷的主要依據是:三尖瓣畸形、下移和右心室房化。 一般於顯影的右心房室下緣可見兩個切跡, 其一在脊柱中線附近, 為固有的三尖瓣環;其二位於脊柱左側, 為下移之三尖瓣的反映。 兩個切跡之間即為房化的右心室。 另外, 選擇性右心房造影, 尚可發現右心房明顯擴張, 造影劑通過緩慢;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早期顯影(有心房間交通時)。 選擇性右心室造影, 還可發現三尖瓣反流, 右心室流出道狹窄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