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幼兒幾歲才能嚼碎食物?

磨牙開始長出的時間大約在1歲半左右。 根據這樣的規律, 孩子什麼時候應該能夠咀嚼小塊狀的食物呢?是孩子先學會咀嚼, 還是先提供塊狀食物促進孩子學會咀嚼?孩子的咀嚼功能是否應該訓練?要是需要訓練, 該如何訓練呢?

例1、孩子已經10個月, 已長出前面的4顆小牙。

生長發育一切正常, 只是近來大便次數開始增多。 原來每天1-2次大便, 大便性狀非常正常——黃色軟便。 近來, 孩子每天至少排便3次, 每次量多, 且消化極差, 經常可以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

父母認為孩子已10個月, 應該可以進食接近大人的食物。

加上孩子又喜歡大人的食物, 於是每天吃三頓大人的食物。 當然, 孩子吃的食物要比大人的軟些、也比大人的爛些。 家長形容孩子進食時有咀嚼動作, 進食過程非常愉快, 進食速度也不慢。 因此家長才會堅持給孩子喂接近大人的食物。 可是體檢發現近來孩子體重增長速度有所減緩。

例2、孩子已經2歲半, 生長發育都很正常。

家長唯一擔心, 也十分惱火的是, 孩子至今拒絕接受含有小塊狀的任何食品。 只要食物中含有塊狀食物, 他一定吐出來。 父母形容, 孩子進食時幾乎沒有咀嚼動作, 完全同小嬰兒一樣, 僅僅是吞咽。

咀嚼雖然是人的本性之一, 但也不是先天固有的, 需要有一定的先提條件——磨牙的存在和有效咀嚼動作。

孩子出生後6個月起開始萌出的前面門牙, 可以啃食物, 但是不可能達到磨碎食物的作用, 因此不能參與咀嚼。

對於磨牙還沒有萌出前的嬰兒, 家長應該有意地先訓練孩子的咀嚼動作。 當孩子進食米粉等泥糊狀食品時, 家長嘴裡也同時咀嚼口香糖之類的食物, 並同時進行誇張地咀嚼動作。 通過這樣的表演式的行為誘導, 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進食非液體食物時應該先進行咀嚼, 才能吞咽。 逐漸地咀嚼式表演的誘導, 孩子就會學會吞咽前的咀嚼動作, 即使孩子學會了咀嚼, 在磨牙萌出之前, 還是不能給嬰兒提供含有小塊狀的食物。 否則, 無效或效果極微的咀嚼動作不能達到食物有效的研磨。 這樣的食物直接吞進胃腸,

會造成食物消化和吸收不夠完全。 既增加了食物殘渣量, 也就是糞便量, 同時也減少了營養素的吸收, 長時間還可造成生長緩慢。 例1提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孩子喜歡進食大人食物可能與大人食物味道豐富有關。 加上有些孩子吞咽功能又強, 就會出現囫圇吞棗式的進食方式。 這樣就可造成排便量增多, 生長反而減緩, 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磨牙萌出, 加上有效的咀嚼動作就可開始真正咀嚼塊狀食物了。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家長不要操之過急。 此時, 家長給孩子餵飯時, 仍然要進行表演式的咀嚼表演。 使孩子鞏固進食時先咀嚼再吞咽的習慣。 如果孩子在磨牙萌出之前學會咀嚼, 就有可能出現例2提到的即使有了磨牙同樣不咀嚼即吞咽的現象。

有些孩子吞咽功能較強, 即使沒有充分咀嚼食物同樣可以直接吞咽。 家長往往不會發現太多的問題。 可是有些孩子不接受直接吞咽小塊狀食物, 就會在進食時將小塊食物吐出來。 遇到類似情況, 家長更應該採用表演式的咀嚼動作渲染進食過程。 千萬不要責備嬰兒, 以免造成嬰兒心理逆反, 更加不接受小塊狀食物。 另外, 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磨牙萌出作為前提, 而不是以磨牙萌出的“規律”作為依據。 因為嬰幼兒磨牙萌出的時間差異較大。

咀嚼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既要等待磨牙的萌出, 又要及早訓練咀嚼功能。 如果兩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匹配, 就會出現囫圇吞棗進食現象;或者咀嚼進食塊狀食品現象,

其結果都可造成營養素吸收不足, 長時間可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