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踝部扭傷

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 並有踝關節半脫位, 或併發骨折脫位。 踝關節扭傷後, 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 急性期可有瘀斑。 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 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踝部扭傷的原因很多, 準備活動不夠充分;砂土場地不平;穿的運動鞋不好;運動時精力不集中;跳躍跑動時踩在球上。

診斷較容易, 根據外傷史和症狀體征, 可作出初步診斷。 但要鑒別輕重程度, 然後作出正確診斷。 一般來講, 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雖然疼痛, 但並不劇烈, 大多是軟組織損傷,

可以自己醫治。 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有劇痛, 不能站立和挪步, 痛在骨頭上, 扭傷時有聲響, 傷後迅速腫脹等, 是骨折的表現, 應馬上到醫院診治。

治療:不很嚴重的踝扭傷, 即刻冷敷(冷水泡10-15分)會減少痛苦, 防止過渡腫大並説明防止組織內部流血。 若使用冰塊, 不應該直接與皮膚接觸, 否則可能灼傷皮膚, 應用紗布捆紮腳踝。 熱水盆及涼水盆可有益治療踝的扭傷, 從刺激血液補充以最快治癒並減少腫大。 將腳跟放入溫度合適的熱水盆內大約15秒, 然後轉至冷水盆大約5秒, 以此類推。

踝關節關節囊纖維層增厚形成韌帶, 主要有三組:

(1)內側副韌帶, 又稱三角韌帶, 是踝關節最堅強的韌帶。 主要功能是防止踝關節外翻, 起自內踝,

呈扇形向下, 分束止於足舟骨、距骨和跟骨。 根據纖維走向及止點的不同的又分為舟脛韌帶, 距脛韌帶, 跟脛韌帶和距脛後韌帶。

(2)外側副韌帶, 起自外踝, 分三束分別止於距骨前外側, 距骨外側或距骨後方, 故又稱為距腓前韌帶, 跟腓韌帶和距腓後韌帶, 是踝部最薄弱的韌帶。

(3)下脛腓韌帶, 又稱脛腓橫韌帶, 有兩條分別於脛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後方將腓骨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加深踝穴的前、後方, 穩定踝關節。 若內側副韌帶損傷, 將出現踝關節側方不穩定, 若外側副韌帶損傷, 將出現踝關節各方向不穩定。

症狀體征

踝部扭傷後出現疼痛, 腫脹, 皮下淤斑, 活動踝關節疼痛加重。 檢查可以發現傷處有局限性壓痛點, 踝關節蹠屈位加壓,

使足內翻或外翻時疼痛加重。

疾病病因

在下臺階時, 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 踝關節處於蹠屈位, 遭受內側或外翻暴力時, 使踝部韌帶過渡牽拉, 導致韌帶部分損傷或完全斷裂, 也可導致韌帶被拉長, 撕脫骨折, 踝關節或脛腓下關節半脫位、全脫位。 若急性韌帶損傷修復不好, 韌帶鬆馳, 易致復發性損傷, 導致踝關節慢性不穩定。

病理生理

踝關節關節囊纖維層增厚形成韌帶, 主要有三組:

(1)內側副韌帶, 又稱三角韌帶, 是踝關節最堅強的韌帶。 主要功能是防止踝關節外翻, 起自內踝, 呈扇形向下, 分束止於足舟骨、距骨和跟骨。 根據纖維走向及止點的不同的又分為舟脛韌帶, 距脛韌帶, 跟脛韌帶和距脛後韌帶。

(2)外側副韌帶,

起自外踝, 分三束分別止於距骨前外側, 距骨外側或距骨後方, 故又稱為距腓前韌帶, 跟腓韌帶和距腓後韌帶, 是踝部最薄弱的韌帶。

(3)下脛腓韌帶, 又稱脛腓橫韌帶, 有兩條分別於脛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後方將將故、腓骨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加深踝穴的前、後方, 穩定踝關節。 若內側副韌帶損傷, 將出現踝關節側方不穩定, 若外側副韌帶損傷, 將出現踝關節各方向不穩定。

診斷檢查

踝部扭傷後出現疼痛, 腫脹, 皮下淤斑, 活動踝關節疼痛加重。 檢查可以發現傷處有局限性壓痛點, 踝關節蹠屈位加壓, 使足內翻或外翻時疼痛加重, 即應診斷為踝部韌帶損傷, 對韌帶部分損傷, 鬆馳或完全斷裂的診斷有時比較困難, 在加壓情況下的極度內翻位行踝關節正位X線拍片,
可發現外側關節間隙顯著增寬, 或在側位片上發現距骨向前半脫位, 多為外側副韌帶完全損傷, 踝關節正、側位拍片發現撕脫骨折。

治療方案

急性損傷應立即冷敷, 以減少局部出血及腫脹程度。 48是後和局部理療, 促進組織癒合, 韌帶部分損傷或鬆馳者, 在踝關節背屈90度位, 極度內翻位(內側副韌帶損傷時)或外翻位(外側副韌帶損傷時)靴形石膏固定, 或用寬膠布、繃帶固定2—3周, 韌帶完全斷裂合併踝關節不穩定者, 或有小的撕脫骨折片, 也可採用靴形石膏固定4—6周, 若有骨折片進入關節, 可切開復位, 固定骨折片, 或直接修復斷裂的韌帶。 術後用石膏靴固定3—4周。 對反復損傷副韌帶鬆馳、踝關節不穩定者, 宜長期穿高幫鞋,保護踝關節,後期由於慢性不穩定,可致踝關節脫位,關節軟骨退變致骨關節炎,可在關節內注射藥物如玻璃酸鈉等,或採用關節成形術治療。

宜長期穿高幫鞋,保護踝關節,後期由於慢性不穩定,可致踝關節脫位,關節軟骨退變致骨關節炎,可在關節內注射藥物如玻璃酸鈉等,或採用關節成形術治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