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應全面認識小兒O型腿

據統計, 一家婦嬰保健醫院每天要為近百個寶寶做體檢, 在寶寶進行大動作、體格發育等檢查時, 醫生們經常被問道:寶寶的腿型是否正常, 會不會是 O 型腿?可見擔心寶寶腿型不好, 影響未來學習、工作的家長不在少數。 兒童生長發育專家認為現在的 80 後父母, 普遍在育兒理念方面比較先進但在育兒知識方面卻比較缺乏。 專家同時建議父母應掌握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三個關鍵期, 全面認識小兒 O 型腿成因, 分階段採取相應措施。

孕期到新生兒期, 做好定期產檢

從受孕的第四星期起, 胚胎已長出了四肢的雛形。

胎位位置、羊水多寡、胎次、胎兒本身大小、壓胎等因素都可能會對胎兒腿型產生影響。 所以, 孕婦要特別注意, 避免細菌或病毒感染, 避免接觸藥物、放射線、化學物品、煙酒等。

當寶寶出生時, 一般只要有經驗的醫師, 一旦發現寶寶腿型略有異常, 通常都會及時處理, 輕輕地推一下作外力矯正。 而在新生兒期, 兩個小腿骨呈輕度或中度彎曲, 也是正常的現象, 如若嚴重彎曲就需到醫院就診了。

對於紙尿褲襠部設計盲目加寬是否合理, 會否導致嬰幼兒 O 型腿的疑問, 記者聯繫到一家品牌企業, 主管負責人稱, 紙尿褲不可能導致嬰幼兒 O 型腿。 首先從紙尿褲的芯體結構出發, 紙尿褲的吸收芯體主要是由高分子吸水樹脂和絨毛漿組成。

其中, 高分子吸水樹脂也就是剪開紙尿褲後能看到的白色粉粒, 能吸收比自身重幾百甚至上千倍的尿液, 吸尿後成凝膠狀, 受外力壓迫會滾動變形。 絨毛漿則是用作吸水介質的紙漿, 紙尿褲吸尿後會膨脹, 但由於原材料的特點, 芯體也會隨著寶寶的大腿、臀部動作而變形, 所以對寶寶大腿的壓力實際不大。 其次, 紙尿褲在國外的使用有一段歷史, 現在的紙尿褲在設計理念、生產技術方面已相當完善。 關於紙尿褲引發嬰幼兒 O 型腿的可能性, 國外並沒有臨床案例留存。 紙尿褲發明於 1961 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使用高分子吸收材料後, 更是獲得國外媽媽們的擁護和好評。 美國《時代》雜誌還將紙尿褲評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 100 項發明之一。
只要是品質過關的紙尿褲, 家長大可放心使用。

注意維生素 D 的補充, 不宜過早讓寶寶學走路

生長發育時期, 因缺乏維生素 D 而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 進而導致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是造成 O 型腿的常見原因之一。 由於母乳中的維生素 D 含量相對較少, 所以純母乳餵養的嬰兒應當更加注意補充維生素 D。

專家還指出:寶寶 11—12 個月左右是最適合開始走路的時段。 在這之前, 寶寶腿部屈肌張力較高, 而且現在寶寶普遍用紙尿褲, 一些襠部加寬的紙尿褲在吸尿後會橫向膨脹, 壓迫到寶寶大腿內側, 這種情況下的“O 型腿”屬於生理性彎曲, 是正常現象。 但是, 有些爸爸媽媽急於求成, 在寶寶 9—10 個月時就讓他坐學步車,

而這個時期的寶寶骨骼沒有完全發育好, 還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 很容易導致下肢骨骼發育不良, 形成 O 型腿、X 型腿等變形現象。

注意正確坐姿和蹲姿, 避免過度矯正

2 歲前後, 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完全, 在走、跑中, 肢體雖然會進行“自動矯正”, 卻容易有過度矯正的情形發生, “O 型腿”反而會變為“X 型腿”。 專家提醒, 這個時期的寶寶關節負荷隨著體重和活動力的增加而加重, 要及時矯正不正確的坐姿及蹲姿, 避免過度矯正的情況發生。

方法之一是儘量避免趴睡, 當寶寶趴睡時腳踝呈內翻或外翻狀, 長時間下來可能影響腿型發育, 家長們應當勤于幫寶寶翻翻身、調整睡姿。 之二是避免跪坐, 寶寶跪坐時腳大多成外翻狀,

這時候家長們最好儘量幫寶寶移動腳型, 幫他回復到正常的狀態。

有業內專家也表示, 部分“O 型腿”現象僅是成長中的“非疾之疾”, 家長只要細心觀察、注意矯正, 百分之九十能夠恢復正常, 不必太過擔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