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歸酒五(痿證)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馳緩,手足痿軟無力的一種病證。多因熱病傷陰,筋脈失養;或濕熱浸淫筋脈肌肉;或肝腎虧耗,精血不足;或瘀血阻滯脈絡等原因造成。根據其臨床表現,又有皮痿、肉痿、筋痿、脈痿、骨痿等不同。 治...
2017-03-10 -
當歸酒七(痿證)
【來源】《本草綱目》 【配方】當歸1000克,曲適量。 【制法】將歸入砂鍋內加水5000毫升煎煮,待煎至3500毫升,出鍋待冷;再將曲壓成細末,放入汁內攪勻,注入壇內密封,注意周圍保溫,令發酵,10...
2017-03-10 -
菖蒲酒一(痿證)
【來源】《本草綱目》 【配方】石菖蒲。 【制法】上藥煎汁,或釀或浸。 【主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用法】飲之。 說明:本方見於《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附諸藥酒條。
2017-03-10 -
菖蒲酒五(痿證)
【來源】《永樂大典》 【配方】菖蒲(削治薄切,曝幹)一鬥。 【制法】以生絹袋盛之,以好酒一石,入津甕中,安藥囊在酒中,密封泥之,百日發視之,加綠葉色,複飲一鬥秫米內酒中,複封四十日,便漉去滓。 【主...
2017-03-10 -
《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
《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四時有關。後世養生學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套因時制宜的飲食養生法則,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層...
2017-03-10 -
從痿證治療談辨證論治
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致病邪氣侵襲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生命過程。疾病發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發病原因和病理演變規律,有較固定的臨床症狀和體征,“疾病”這一概...
2017-03-10 -
痿證一案
石山治一人,因久坐腰痛,漸次痛延右腳,及左腳,又延及左右手,不能行動。或作風治而用藥酒。或作血虛而用四物,一咽即痛。蓋覆稍熱,及用針砭,痛甚。煎服熟地黃,或吞虎潛丸,又加右齒及面痛甚。季秋,汪珍之,...
2017-03-10 -
《內經》溫熱病與陰陽
溫病系感受溫熱之邪為病,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素問·熱論》作了舉例說明:“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是說夏至之前發生的外感熱病稱溫病,夏至之後發生的外感熱病為暑病,這種以季節氣候為依...
2017-03-11 -
《內經》如何描述風病
中醫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是外感病邪的先導。風邪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所謂“無常方”,即無常規。風邪客於人體,無處不及,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為病變化多端。 五臟風 《素問·風論》(簡...
2017-03-11 -
解析《內經》“病機十九條”
“病機十九條”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該篇首先提出“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及“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論斷,將古人長期與疾病鬥爭中觀察所得的複雜症狀,歸納為提綱挈領的十九條病機,作為指導臨床辨...
2017-03-11 -
治療痿證的秦艽藥酒方
治療痿證的方法真的是比較多的,但是很多的方法治療的效果卻不是很好。那麼,這痿證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及時的治療呢?治療痿證的藥酒方是什麼?痿證的診斷依據和病症鑒別是什麼?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
2016-04-11 -
治療痿證的秦艽酒
痿證的藥酒治療方法是比較好的,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治療痿證。這種病症一定要儘早的進行治療,否則後果將會非常嚴重。那麼,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痿證的病因和痿證的治療方法,接下來趕緊來看看吧! ...
2016-04-11 -
黃帝內經6男子養生
40歲左右的男人,在單位是中流砥柱,回到家又是主心骨。擁有健康的體魄,就成了男人為事業為家庭打拼的基本籌碼。資料顯示,男子的預期壽命要比女性短6年。有不少男性,正值盛年卻患上了各種慢性疾病,如高...
2010-09-15 -
《內經》中的草木鳥獸
兩千年前,孔子教導學生要“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清代劉寶楠對此解釋道:“鳥獸草木,所以貴多識者,人飲食之宜,醫藥之備,必當識別,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後能知其形,知其性。”打開中醫奠基之作《內經》,...
2017-03-11 -
《內經》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問·寶命全形論》,其強調“治神”是針刺的關鍵。這種治神為先的原則,是中醫針灸療法的特色之一,同時也反映了中醫疾病診療觀中以人為本的治療思想。以下從其產生、精神實質等方...
2017-03-11 -
《內經》論正治法與反治法
“正治法與反治法”是《內經》最重要的治療法則,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張介賓注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
2017-03-11 -
《內經》論水腫
水腫證因水氾濫肌膚而浮腫,《內經》稱為“水”、“水脹”。《靈樞·水脹》對水腫症狀進行了描述,雲:“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2017-03-11 -
《黃帝內經》——中醫流派的先導和源泉
秦漢時期一個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的創新與爭鳴。成書於漢代晚期的《黃帝內經》之中也體現著各家學說的特點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一般認為,《黃帝內經》的成書收納了西漢以前眾多醫家學術思想,在...
2017-03-11 -
《內經》論汗證
《內經》認為,汗為人體之津,屬於人體五液之一,《靈樞·決氣》雲:“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汗由水穀精氣所化生,《素問·評熱病論》雲:“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穀生於精。”汗本身為人體正常的生理...
2017-03-11 -
《內經》論痹證
痹者,閉也。痹證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氣血閉阻引起肢體疼痛酸楚、麻木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的一類病證。《內經》所論“痹”之涵義主要有:一為病名,泛指風寒濕邪所致氣血經脈閉阻不通的肢體痹;二為閉塞...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