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內服膏滋的思路和方法
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常歸屬眩暈、頭痛、心悸、胸痹、中風等範疇,病因病機複雜。傳統認為與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以及飲食、情志、勞逸失調等有關,為臟腑氣機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由於其病程較長,因此又有久病多虛、久病及腎、久病入絡、久病致郁、久鬱生痰等
-
滋金補水膏的製作方法
滋金補水膏的君藥為鹿茸,餘下二十幾味藥為輔助藥,大部分屬於植物類。現將其兩種製作方法介紹如下。方法一:把鹿茸片放在容器裡,最好是銀制的,加水超過鹿茸5至6釐米,大火煎沸後小火燉150分鐘,取出膏汁單放備用;取出煎軟了的鹿茸片與輔藥放在容器
-
中醫院開展膏方工作的體會與思考
對膏方工作的幾點思考:1.加大宣傳,建立更加完善優質的膏方服務體系。對北方很多老百姓而言,膏方是一個新事物,需要加大膏方知識的宣傳與普及。這個新事物帶給老百姓的第一感覺,決定了這個新事物的興與衰。所以,要想建立穩定的膏方市場,應該建立一套
-
九種體質膏方調養原則
氣虛質【臨床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不耐受風、寒、暑、濕邪。【調理原則】補益元氣,健脾和中。陽虛質【臨床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調理原則】溫陽補氣。陰虛質【臨床特徵】陰液
-
感悟經方的魅力(上)
《傷寒》以方名證,是古人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也是經方發展的特點。隨著臨床經方治病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就會越來越感悟到經方的無窮魅力。第一次跟隨胡希恕先生抄方,見其一上午診治30人許,他診完後常叮囑:“此患者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這個病人
-
《傷寒論》273條“自利益甚”析義
每讀《傷寒論》,到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讀“自利益甚”時總覺不妥,何謂“益甚”?不就是“更厲害了” 嗎?和什麼比較更厲害了呢?沒有什麼前提,直接說更厲害了,不合文理,也不合常理
2017-03-11 16 -
珍惜“發熱”
從《傷寒論》原理的探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三陽易治三陰難”的結論。三陽三陰如何分辨呢?《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給出了答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發熱……者”要比“無熱……者”容易治。《黃
-
從發生學論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統
我們從發生學角度研究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成人人體生理差異,發現了人體真正的生理三本,先天之本不是腎而是心,後天之本非脾一個,還有一個肺。胎兒期只有血液單迴圈,沒有心肺小迴圈,不與外界接觸。胎兒依靠母親的血液供給生命的營養物質,從臍靜脈進入心
-
《內經》論痹證
痹者,閉也。痹證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氣血閉阻引起肢體疼痛酸楚、麻木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的一類病證。《內經》所論“痹”之涵義主要有:一為病名,泛指風寒濕邪所致氣血經脈閉阻不通的肢體痹;二為閉塞不通之病機。《醫學入門》雲:“痹者,氣閉
2017-03-11 20 -
如何防控急診醫療糾紛
近年來,各地頻發惡性傷醫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醫院急診部作為醫患糾紛和矛盾相對比較集中的部門,如何加強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值得探討。一是從嚴執行醫療原則。急診外科病人通常起病急、事發突然。醫護人員須忙而不亂,心中有數,要堅持按照病
-
面癱的中醫治療
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癱瘓,大多數是由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引起,故又稱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學的“口眼喎斜”、“吊線風”、“卒口僻”均屬此範疇。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多數病例都有局部受寒、著涼的誘因,故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
-
中醫辨治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癡呆,是發生在老年期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一般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精神症狀比較突出,如性格孤獨,多疑自私,主觀固執,或缺乏羞辱感和責任感;記憶力缺損,經常失落東西,計算、理解、判斷、工作能力下降;甚則生
-
鍛煉治失眠
難以入睡或易於驚醒,或睡眠持續時間短于正常(早醒)或睡眠不深,統稱為失眠。失眠原因很多,但主要由神經衰弱而致。 健身鍛煉可治失眠氣功導睡法 鍛煉者靜息片刻上床,采右側臥位,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即指鼻吸鼻呼),按平時呼吸的節律和深度,但要求
-
寒冬嚴防頸椎病
因為降溫,對那些不愛戴圍脖、帽子,不喜歡穿高領衣服的人來說,遇冷受涼常常導致脖頸不舒服,甚至連轉身、低頭這樣的小動作也變困難。這些往往都是頸椎病的明顯表現。頸椎病已侵襲各年齡段人群頸椎病,中醫又名“骨痹”、“痛痹”,臨床主要症狀為頸肩部僵
-
兒童孟氏骨折正骨後固定位置有講究
院孟氏骨折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為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頭前脫位,在小兒前臂骨折中常見。小兒孟氏骨折如不注意復位後的固定位置極易造成橈骨頭再次脫位。臨床上該骨折一般採用中醫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手法復位並不難,其復位方法為:患兒平臥,
2017-03-11 21 -
檀香理氣寬胸善上行
檀香為檀香科植物檀香樹幹的心材。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功能行氣、散寒、止痛。主治胸腹脹痛,霍亂吐瀉,噎膈吐食,寒疝腹痛及腫毒。檀香能調氣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將以葛根、豆蔻、縮砂、益智,能行陽明之
2017-03-11 11 -
理中湯與桂枝人參湯
《傷寒論》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人參湯方:桂枝(別切)四兩,甘草(炙)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
2017-03-11 42 -
體質偏熱別吃蟲草
如今,不少人喜歡把冬蟲夏草當名貴補品來送禮。冬蟲夏草是麥角菌科冬蟲夏草菌。因蝙蝠蛾為繁衍後代,在土壤中產卵,卵隨後變成幼蟲。冬蟲夏草菌侵入幼蟲體內,吸收其營養,並不斷繁殖,致使幼蟲體內充滿菌絲而死,這便是“冬蟲”。第二年夏天,冬蟲夏草菌在
2017-03-11 21 -
《內經》論汗證
《內經》認為,汗為人體之津,屬於人體五液之一,《靈樞·決氣》雲:“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汗由水穀精氣所化生,《素問·評熱病論》雲:“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穀生於精。”汗本身為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其形成的機理在於陽氣蒸發陰津所致,
2017-03-11 43 -
五皮飲加減治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疙瘩”瘙癢難忍,遇寒熱加重,常反復發作,患者痛苦難忍。筆者在臨床中,以五皮飲加減治療,療效較好。方藥組成:雲苓皮20克,陳皮15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0克,生薑皮6克,龍膽草10克,浮萍草15克。有熱加丹皮10克,赤芍9
2017-03-11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