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暢開闔刮背部
出痧越深氣血越不通刮背部包括胸椎部、腰椎部和骶椎部。患者躺在床上,取仰臥位,刮者站或坐其一側,暴露待刮拭的腰背部皮膚並塗沫刮痧潤膚油或潤膚乳。刮背腰部正中線5~8次。刮者以刮痧板薄邊為著力點,用補法刮拭背部正中線(督脈在胸椎、腰椎和骶椎
-
內養功治頭痛病
初學中醫,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由於沒有注意合理用腦,竟落下一個學習時間稍久便頭痛的毛病,使我不堪其苦。後來,試用氣功的內養功治療,結果,練了不到一個月,頭痛病沒再發作過。現將此功法介紹如下。選擇環境安靜,空氣新鮮之處。清理雜念,寬衣松帶,
-
中醫內科教學應以《內經》為指導
讀經典,做臨床,是近年來促進中醫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回歸經典成為中醫繼承與發展的主流,多年來,筆者注意結合《內經》理論,進行中醫內科學教學,以期突出中醫經典對臨床課程的指導作用,以下談談筆者的幾點認識。《內經》理論指導著中醫內科的實踐與
2017-03-11 18 -
小柴胡湯治療內傷病
病有感於外者,有因於內者,即有外感和內傷之分。儘管中醫對病因認識的主體思維是“審證求因”,儘管臨證多有外感合內傷者,儘管臨證每有不易分辨外感與內傷者,但明辨外感與內傷,對臨證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種分辨直接影響到治療。對於外感病
-
常揉三穴心胸安
有人覺得說話舌根發硬,睡眠不好,心胸憋悶;有人會突然感到一陣陣心慌,或幾秒鐘胸部疼痛。這些人一般多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顏色青紫,舌體表面有瘀斑、瘀點,舌底的靜脈曲張變粗變紫暗。中醫認為,以上有關症狀大都可歸結為一種叫“血瘀”的致病因素。“
-
增智複憶療健忘
健忘,症狀名,見《濟生方》卷四,又稱喜忘、善忘、多忘。是指記憶力減退,遇事易忘。多因外感風邪,過勞,情志所傷,年老虛衰等多種因素導致氣血失衡,陰陽不和,臟腑失調,最終引起心、腎、腦髓不足,從而產生健忘。2007年以來,我們自擬“增智複憶湯
-
得汗不止於藥
很多讀者一接觸“銀屑病從汗治”這個話題,便想當然地認為是講吃藥發汗治療銀屑病的。這裡面有兩點誤解:一是誤認為汗就是發汗;二是誤認為取汗必須用藥。前一點筆者已經訴之再三,本文要介紹的是一些未經服藥得汗的醫林故事,希望能幫助大家在以汗法治療銀
-
和諧醫患關係細節很關鍵
“一個病人家屬不小心將裝湯的碗打碎在通往住院部的通道上,當時保潔人員已下班,撒在地上的湯菜和玻璃碎片沒有被及時清理。不想另一位病人家屬路過此地被滑倒,摔在玻璃碎片上又受了傷,於是這位病人家屬要求該院賠償。”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頗多非議。作為
-
腹痛的中醫辨治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脾胃腸病症。腹痛臨床可分以下六型辨治。寒邪內阻:症見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苔薄白,脈沉緊。治宜溫裡散寒,理氣止痛
-
毛囊炎分兩型論治
毛囊炎為毛囊部分發生的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外受熱毒,郁於肌膚,或因體質虛弱,腠理不固,外感熱毒所致。本病好發於面部、四肢、頸部、也見於臀部或其他部位,多見於成人。皮損初起為粟粒大紅色毛囊性丘疹,頂端化膿形成小膿
-
溫故知新十一法
邊揉法用刮痧板厚邊著力並以“病灶點”附近為重點,進行前後左右、內旋或外旋揉動的方法,稱為邊揉法。操作要領:腕部靈活自如旋動。動作應連續,由輕漸漸加重,再由重漸漸減輕,均勻持續輕柔旋轉。注意事項:避免觸打或跳躍,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局部操作
-
水氣淩心證與心陽虛證鑒別
定義水氣淩心證:凡因脾肺氣虛,飲停不化,阻遏心陽,或脾腎陽虛,水停下焦,而致水氣上逆淩心所引起的心悸,咳喘,神疲乏力,全身或局部水腫等症狀,稱為水氣淩心證。心陽虛證:心臟陽氣不足,鼓動血脈、溫養心神的功能減退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胸悶氣短,
2017-03-11 36 -
葉天士用小柴胡法
能成為很多醫家案頭必備書的醫案類書極少,《臨證指南醫案》是其中一本。能做到“常讀常新”的醫案類書極少,《臨證指南醫案》是其中一本。通讀《臨證指南醫案》的醫家不多,但對其中一部分醫案反復讀過多遍的醫家不少。如果快速去讀《臨證指南醫案》,常常
-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防護
退行性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是由於關節增生退變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運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行走不方便,伸屈膝關節受限,下蹲困難,上下樓梯疼痛明顯,或突然活動發生刺痛,並常伴有軟腿欲跌現象。膝關節伸直到一定程
-
@微博·中醫藥(十九)
@智慧的厚道人:《人民日報》刊登《中醫藥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文,說:中醫藥療效確切和費用低廉,有整體觀理論思維、個性化辨證論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優勢。逐步增加對中醫藥的政府補貼,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專案和價格。將符合條件的
-
慢性胃炎辨治
慢性胃炎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症狀,一般表現為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時作、噯氣、少數有食欲不振、噁心等。與中醫學中的胃脘痛、痞滿、吐酸、嘈雜等症相關。中醫認為該病多由外邪犯胃、飲食失調、情志內傷、肝氣犯胃、胃失
-
濕去氣通自然汗解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靈樞·本輸篇》說:“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三焦和膀胱合起來主管人體的排水系統,排水功能正常體現了體內氣化的正常,同時也
-
用五運六氣解讀陽明病
現在注家從臟腑經絡思維模式都把“陽明”解釋為胃和大腸,認為陽明就是陽氣極盛之意,此說一出,便失去了陽明病的真面目。但從五運六氣髒氣法時思維模式來認識,《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燥是秋天的主氣,是對應肺金的。 陽明病本
2017-03-11 15 -
《黃帝內經》中的“樸民”與和諧社會
近來,再次研讀《黃帝內經》,重溫上古天真論中所描述的上古時期,在聖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狀態,還是令人神往。“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
-
《黃帝內經》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之“中庸”思想中庸又稱“中和”、“中道”、“用中”、“時中”等,關於中庸的本義,朱熹解釋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2017-03-1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