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成藥治兒童遺尿
3歲以上小兒睡中小便自遺,不能控制,醒後方知,白天能控制排尿,稱為遺尿症。無泌尿系統疾病,尿常規檢查正常。究其原因:3歲以上小兒因白天活動過度,夜晚不易覺醒偶有遺尿者,不為病態。可用中成藥辨證治療,往往可奏效。 腎氣不足睡中經常遺尿,多則
-
升降當屬八綱
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中醫稱之為“八綱”。其中表、實、熱為陽;裡、虛、寒為陰。《內經》中沒有“八綱”稱謂,是後世醫家據中醫經典和實踐總結出來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所以,陰陽在這裡也不應該失卻“綱紀”
2017-03-11 10 -
中醫手法治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稱為“肩胛骨出”,分前脫位、後脫位,以前脫位多見。初次脫位後,治療不當可導致習慣性脫位。多為跌倒後致傷,傷後肩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述:“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
2017-03-11 12 -
利水通淋治泌尿系結石
使用中藥治療結石的治則是利水通淋,古人多用八正散、石韋散二方及單味藥金錢草等。治療結石症除繼承傳統治法外,常選用強腎之藥如杜仲、續斷、肉蓯蓉、桑寄生等以圖“扶正祛邪”。此外,在結石進入輸尿管後,則加重利水通淋之力,以圖“因勢利導”。要根據
2017-03-11 14 -
知柏地黃湯合生脈散加減治盜汗
盜汗隸屬汗證範疇,《金匱要略》首提“盜汗”這個名稱。《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確指出自汗、盜汗的區別:“無問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汗出,即明盜汗。”對於盜汗來講,大多是由於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精被
2017-03-11 18 -
警惕老年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由於體位急劇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所引起的一種血壓迅速降低及腦供血不足表現,患者突發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等症狀,嚴重時發生暈厥,有跌倒及骨折的危險,還有增加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老
-
艾灸防治夏季空調所致膝關節疼痛
夏季空調所致膝關節疼痛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周圍疼痛,遇冷加重,遇熱則痛減,活動輕度受限。本病多發生在夏季,中青年多見,女性多於男性。臨床採用艾灸治療及預防夏季空調所致膝關節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主要取足三陽經穴位為主。臨
-
薔薇調經有妙方
治月經過多。鮮薔薇花20克,薔薇根30克,豬瘦肉500克,蔥、薑、紹酒、鹽、味精、白糖各適量。將薔薇花洗淨瀝幹,根洗淨,劈開剁碎,與花同裝入潔淨紗布袋內,紮緊袋口。蔥洗淨,切段,薑洗淨拍破。豬肉洗淨,切成3釐米長,2釐米寬的肉塊,放入鍋內
-
小柴胡東加減治療裡證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
2017-03-11 23 -
因人制宜選用藿香正氣類藥物
在炎熱難耐的夏季裡,藿香正氣類藥物主要用來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胃腸型感冒等。由於其劑型較多,有丸劑、滴丸、片劑、膠囊和液體劑型等。所以其功效也有所差別。藿香正氣水: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有效成分含量高,療效最明顯,療效高,服藥劑量相對較
-
虛人夏宜生脈散
炎炎夏日,大多數人經常會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提不起精神,而對於體弱之人尤其難過,時常會有心煩、困倦、氣短乏力、身熱汗出,腳軟眼黑等傷暑、中暑之症。以上症狀的出現,與暑邪傷人有極大關係。暑為夏季主氣,暑邪其性炎熱,易內擾心神,可致人身熱心煩
2017-03-11 17 -
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調治五法
膽汁反流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潰瘍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臨床以胃脘疼痛,嘔吐,呃逆為主要表現,或兼胸骨後灼熱,屬中醫學“嘔吐”、“嘈雜”、“胃脘痛”範疇。中醫調治有以下五法:疏肝扶脾:表現為肝脾失和,證見胃脘疼痛,痛連兩脅,噯氣吞酸,情
2017-03-11 40 -
中藥敷貼有宜忌
冬病夏治是祖國醫學重要的預防醫學思想。伏天人體氣血旺盛,腠理開泄,此時貼敷,藥力更易直達臟腑,可達激發正氣目的。對於哮喘、慢支等寒冷季節發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在陽氣旺盛而未發病的夏季,通過中藥敷貼等方法,調節人體臟腑功能,以減輕在冬季發作時
-
心律失常的辯證分型論治
心律失常不僅是許多心臟疾病的共同表現,而且其他疾病也可導致。現代西醫對心律失常的分類繁多,原發性心律失常通常分為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與撲動、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等。儘管西醫病種眾多,但
-
調理沖任治囊腫
鄧某,女,36歲,結婚10年未孕,月經推後量少,伴少腹痛。于2010年到餘處求診,問及詳情,自訴:月經期少腹脹痛,素日小腹有下墜之感,帶下色白、量多,腰酸,小便頻數,形消體瘦,常感頭暈耳鳴,B超檢查,提示子宮偏小,左側附件卵巢囊腫5.2㎝
-
慎用附子小議
當下有不少臨床醫生逢病必用附子,蔚然成風,遣方用附子量經常50~100克,甚至多達200、300克,用量之重著實令人咋舌。如此用藥縱使清人鄭欽安再世也自歎不如。這樣用藥不但有違中醫整體辨證論治的原則,而且對患者來說也很不負責任,有百害而無
2017-03-11 14 -
胃脘痛的中醫辨治
謹守病機、祛除病因、調暢氣機是陳寶貴教授治療胃脘痛的三個顯著特點,只有重建胃腸生理功能,患者方能諸症消失,且不易復發。 謹守病機 臨床遣方用藥,一直注重“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依病機不同採用“治胃八法”治療胃脘痛。肝氣鬱結者重用疏肝和胃,
-
斑禿外治二法
斑禿是指頭皮部毛髮突然發生斑狀脫落的病症,中醫學稱為“頭風”,俗稱“鬼剃頭”,多因勞累過度,精神緊張,思慮煩惱造成。現將臨床常用兩種外治法介紹如下: 方法一 先在患處用無菌梅花針輕輕叩刺,再用艾條一根灸至局部出現紅暈為止,灸畢用鮮生薑來回
-
活用烏梅治頭痛
劉某某,女,63歲。2011年4月2日初診。頭痛10年余,加重10日,緣於10日前勞累而發,頭痛如細筋牽引,唇面蒼白,心悸易慌,目眩,怔忡,舌淡,脈虛澀。食納不健,大便微澀,聽力不聰,數年間間斷服過多醫之藥,或有小效,斷藥又作痛。辨為血虛
-
帶狀皰疹的浮針治療
李某,女,89歲。右肋灼熱刺痛8天來診。病初發熱,倦怠乏力,右肋皮膚潮紅,繼而出現簇集性栗粒大小丘疹,迅速發展成似綠豆大小水皰,皰液清亮,皰壁緊張,簇集成群,基底色紅,排列呈帶狀分佈。出現難以忍受的灼熱刺痛。坐臥不安,夜不能寐。經服鎮痛藥
2017-03-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