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目錄:

第一章:老儲家裡的怪事

第二章:心理帳戶人人有

第三章: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編者按:平時不敢大手大腳花錢, 卻在有的時候為自己省下一大筆錢而開心半天, 慶倖自己又有錢了, 然後出去狠狠的消費一次, 心理還特別滿足, 一點也不心疼花錢, 這是為什麼呢?你知道這種心理是什麼心理嗎?

老儲家裡的怪事

居家過日子, 柴米油鹽, 衣食住行, 哪樣離不開錢?花錢, 是過日子太尋常不過的事了。 可是你知道嗎, 這花錢裡邊有很多奇妙的心理現象呢!

我們先看老儲家的故事。 老儲年過四十, 早已過了瀟灑花錢的年齡,

而且人如其名, 是個儲錢的能手, 花錢從來都是精打細算, 過日子從來都是緊縮開支。 不是太太張羅, 老儲甚至不知道如今錢該怎樣花了。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週末, 老儲難得和太太去逛街。 逛到家電商場門外看到標語才知道這一天是“3·15”, 商場正搞家電促銷活動。 過去, 老儲對此類活動漠不關心, 這次卻反應強烈, 當即提議給家裡添置個大件——46英寸的液晶電視機。 難得老儲這次主動提議, 早有此意的太太自然積極回應。 於是, 當晚一家人便看上了46英寸的液晶電視。

大家都喜歡年前添置點大件, 為的是給春節添點喜慶。 為什麼老儲家不在年前買這個大件, 卻在過年好久了才去花這筆錢, 而且一反常態,

說買就買, 似乎腦瓜一熱就花去這筆不小的數目。

原來, 老儲家過年開銷預算中本沒有買液晶電視機這一項。 過完年一算帳, 呀, 預算的開銷中省下了一筆錢!於是, 才有了老儲的腦瓜一熱。

可話說回來, 就算是過年省下來的錢, 難道就不是自己的錢嗎?尋常百姓家, 不要說老儲, 誰家花錢也不敢太隨便。 可這節餘的錢怎麼花起來就好像不是花自己的錢?老儲有這樣的感覺, 全家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老人知道了更是奇怪:真是的, 這省下的錢就不是自己的錢?為什麼這麼痛快買了一件不必需的東西?

細究起來, 老儲這次如此瀟灑花錢, 其中就有一個頗為奇妙的心理現象, 這個心理現象叫做“心理帳戶”。

說起心理帳戶,

不能不說到芝加哥大學的理查·薩勒教授, 就是他最先提出“心理帳戶”概念的。

薩勒經過多年研究發現, 人們在金錢的管理上, 除了現實帳戶外, 頭腦裡還另有一個“心理帳戶”。 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 按照錢的不同來路, 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 比如, 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帳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 放到“獎勵”帳戶中;而把買彩票贏來的錢, 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帳戶中。 對於“勤勞致富”帳戶裡的錢, 我們會精打細算, 謹慎支出;對“獎勵”帳戶裡的錢, 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的態度花費掉, 比如買一些平日捨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天上掉下的餡餅”帳戶裡的錢,

就最不經用了, 通常是來也匆匆, 去也匆匆。

實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實驗是這樣的:假設在本週末將有一場激烈的籃球賽, 票價為50元。 將被試者分為兩組, 一組被試者被告知, 在本周之前已花50元看了一場籃球賽, 而另一組被試者被告知, 在本周之前收到了50元違章停車的罰款單。 實驗結果表明:前一組被試回答不去看比賽的比後一組要多。 人們在心理上把看籃球賽的錢和違章停車罰款的錢看成是兩個不同心理帳戶的錢, 而這兩個帳戶的錢是不一樣的。 因此, 在本周之前看籃球賽帳戶中已經有所消費的被試者, 這次再去就覺得為看籃球賽消費多了, 於是, 再次看籃球賽的可能變小了。

而違章停車罰款花的錢, 不是看籃球賽帳戶裡的錢, 於是, 第二組被試者去看籃球賽的可能就大了。

心理帳戶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 心理帳戶與現實帳戶的根本區別, 在於心理帳戶資金的非替代性。 現實帳戶裡, 錢都是一樣的, 錢是可以替代的;但在心理帳戶裡, 錢是不一樣的, 此錢非彼錢, 往往不能相互替代。

由此, 心理帳戶有了兩個特徵。

第一, 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是不等價的。

比如說, 老王月工資漲了500元, 小李工資沒變, 但老闆額外給了小李500元的紅包。 於是, 小李很高興地拿著這錢請朋友上飯店吃了一頓, 老王卻覺得這500元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 寧願存起來而不肯隨便花掉。 同樣是500元, 因為來源分別是工資和紅包, 所以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了很不相同的心理價值。

第二,心理帳戶裡運算規則是感性的。

在心理帳戶裡,得與失是相對的感覺,而不是理性消費的概念。比如,附近的西瓜一個賣10元,而一公里以外重量一樣的西瓜只賣5元,很多人會走遠點去買便宜的。可是,如果是一套西服在近的商場賣1000元,在遠的商場賣995元,很多人就不會跑一公里去省這同樣的5元錢。這就是從感性出發的選擇。

研究還發現,人們對心理帳戶的劃分很細緻。在人們的日常開支預算中,甚至連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都被嚴格放在兩個心理帳戶裡,就好像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是從兩個不同的口袋裡掏出來一樣。而且,這樣被劃分到各個心理帳戶的錢,彼此之間往往不流動。比如,你每一年的娛樂消費心理預算1000元,服裝消費心理預算2000元。如果服裝消費超過了心理預算,你就可能不再買服裝了。但是,這個帳戶的超支卻不影響另一個帳戶,於是,你還可能照常娛樂消費。

心理帳戶有三種情形:一是把不同時期的收入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帳戶中,二是對不同來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費傾向,三是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正是由於這些情形,心理帳戶使人們產生“此錢非彼錢”的錯覺,從而導致非理性的消費。比如,由於人們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內,花辛苦賺來的錢會很小心,可對意外獲得的錢花起來比較隨便。

現在可以理解老儲之所以花節餘的錢有點瀟灑,就是因為在心理帳戶上,此錢非彼錢。過年節餘的錢,雖說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帳戶裡的錢,但也是“意外收穫”帳戶裡的錢。於是,花起來就不心疼了。

心理帳戶人人有

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花錢都會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

1、小陳準備花200元去商場買一件襯衣。轉了一圈,覺得200元左右的不合適,倒是有一件300多元的比較合適。可是,小陳又覺得貴而沒有買。回來的路上,小陳碰到一個中學時代的好友。多年不見,分外高興,兩人去打了一場球,晚上又去搓了一頓,都是小陳請客,一共花了300多元。買衣服捨不得,請客卻捨得,這是為什麼?從心理上說,也是因為“買襯衣”與“請客”不是一個心理帳戶的錢。

2、于女士打算買一床豪華雙人被。商場有三種款式:普通的、豪華的、超大號豪華的。正趕上商場促銷,三種款式一律降價為498元,原價分別為580元、680元、780元。選哪一種款式呢?既然價錢一樣了,何不買原價最貴的超大號豪華型的呢?于女士對自己的選擇非常得意。可回到家才發現,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這床超大號的被子拖到地上了。這讓她不得不經常換洗被罩。如果從理性消費出發,豪華被最合適。于女士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這依然是心理帳戶的緣故。人們覺得,既然都降為一樣的價錢,降價幅度大的當然更便宜。因為降價省下來的錢,人們仍然把它歸入購買該商品的心理帳戶,這樣降價幅度大的商品讓人感到心理帳戶的錢多了。但同時卻忽視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那一款。

年輕人中的“月光族”,之所以每月的錢都花光,也是心理帳戶在起作用。不過他們是由於心理帳戶劃分不清,無意識地把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和必要的生活消費都劃歸一個心理帳戶,因而覺得所花的錢都是必須花的,結果成了“月光族”。

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過日子花錢,自然是誰的錢誰做主。這就不能不考慮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首先,可以發揮心理帳戶的積極作用。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場的一件羊毛衫,價格為1280元,他捨不得買,覺得太貴了。但他妻子買下羊毛衫並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非常開心。王先生的錢和他妻子的錢都是家裡的錢,但由於心理帳戶不同,自己買,花的是“貴重開銷”帳戶的錢,妻子買,花的是“愛情禮物”帳戶裡的錢,於是心理感受自然不同。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時候不妨少一些理性,根據心理帳戶憑感性來花錢。這樣,多了一點隨意,也就多了一分輕鬆。

其次,防止心理帳戶的消極影響。

在重大開銷上就要當心了,不能讓心理帳戶攪亂了自己的開銷。一方面,該流動的流動。必要的時候提醒自己打破此錢非彼錢的局限,有意識地讓不同心理帳戶的錢流動起來,以便做出統籌預算。另一方面,該分清的分清。比如,把工資存入“零存整取”帳戶作為固定儲蓄,把“獎金”帳戶的錢用於日常開銷,把“外快”帳戶的錢用來旅遊休閒。再如,“ 月光族”則要分清“必要的消費”和“不必要的消費”兩個心理帳戶。這樣,不同心理帳戶的錢就不會被挪用,讓自己花錢有所節制。

結語:你會有這種心理嗎?下次再碰到這樣的情況可要好好想想了,可別讓自己變成“月光族”哦!(文章原載於《生活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馬至國,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所以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了很不相同的心理價值。

第二,心理帳戶裡運算規則是感性的。

在心理帳戶裡,得與失是相對的感覺,而不是理性消費的概念。比如,附近的西瓜一個賣10元,而一公里以外重量一樣的西瓜只賣5元,很多人會走遠點去買便宜的。可是,如果是一套西服在近的商場賣1000元,在遠的商場賣995元,很多人就不會跑一公里去省這同樣的5元錢。這就是從感性出發的選擇。

研究還發現,人們對心理帳戶的劃分很細緻。在人們的日常開支預算中,甚至連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都被嚴格放在兩個心理帳戶裡,就好像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是從兩個不同的口袋裡掏出來一樣。而且,這樣被劃分到各個心理帳戶的錢,彼此之間往往不流動。比如,你每一年的娛樂消費心理預算1000元,服裝消費心理預算2000元。如果服裝消費超過了心理預算,你就可能不再買服裝了。但是,這個帳戶的超支卻不影響另一個帳戶,於是,你還可能照常娛樂消費。

心理帳戶有三種情形:一是把不同時期的收入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帳戶中,二是對不同來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費傾向,三是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正是由於這些情形,心理帳戶使人們產生“此錢非彼錢”的錯覺,從而導致非理性的消費。比如,由於人們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內,花辛苦賺來的錢會很小心,可對意外獲得的錢花起來比較隨便。

現在可以理解老儲之所以花節餘的錢有點瀟灑,就是因為在心理帳戶上,此錢非彼錢。過年節餘的錢,雖說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帳戶裡的錢,但也是“意外收穫”帳戶裡的錢。於是,花起來就不心疼了。

心理帳戶人人有

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花錢都會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

1、小陳準備花200元去商場買一件襯衣。轉了一圈,覺得200元左右的不合適,倒是有一件300多元的比較合適。可是,小陳又覺得貴而沒有買。回來的路上,小陳碰到一個中學時代的好友。多年不見,分外高興,兩人去打了一場球,晚上又去搓了一頓,都是小陳請客,一共花了300多元。買衣服捨不得,請客卻捨得,這是為什麼?從心理上說,也是因為“買襯衣”與“請客”不是一個心理帳戶的錢。

2、于女士打算買一床豪華雙人被。商場有三種款式:普通的、豪華的、超大號豪華的。正趕上商場促銷,三種款式一律降價為498元,原價分別為580元、680元、780元。選哪一種款式呢?既然價錢一樣了,何不買原價最貴的超大號豪華型的呢?于女士對自己的選擇非常得意。可回到家才發現,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這床超大號的被子拖到地上了。這讓她不得不經常換洗被罩。如果從理性消費出發,豪華被最合適。于女士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這依然是心理帳戶的緣故。人們覺得,既然都降為一樣的價錢,降價幅度大的當然更便宜。因為降價省下來的錢,人們仍然把它歸入購買該商品的心理帳戶,這樣降價幅度大的商品讓人感到心理帳戶的錢多了。但同時卻忽視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那一款。

年輕人中的“月光族”,之所以每月的錢都花光,也是心理帳戶在起作用。不過他們是由於心理帳戶劃分不清,無意識地把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和必要的生活消費都劃歸一個心理帳戶,因而覺得所花的錢都是必須花的,結果成了“月光族”。

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過日子花錢,自然是誰的錢誰做主。這就不能不考慮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首先,可以發揮心理帳戶的積極作用。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場的一件羊毛衫,價格為1280元,他捨不得買,覺得太貴了。但他妻子買下羊毛衫並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非常開心。王先生的錢和他妻子的錢都是家裡的錢,但由於心理帳戶不同,自己買,花的是“貴重開銷”帳戶的錢,妻子買,花的是“愛情禮物”帳戶裡的錢,於是心理感受自然不同。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時候不妨少一些理性,根據心理帳戶憑感性來花錢。這樣,多了一點隨意,也就多了一分輕鬆。

其次,防止心理帳戶的消極影響。

在重大開銷上就要當心了,不能讓心理帳戶攪亂了自己的開銷。一方面,該流動的流動。必要的時候提醒自己打破此錢非彼錢的局限,有意識地讓不同心理帳戶的錢流動起來,以便做出統籌預算。另一方面,該分清的分清。比如,把工資存入“零存整取”帳戶作為固定儲蓄,把“獎金”帳戶的錢用於日常開銷,把“外快”帳戶的錢用來旅遊休閒。再如,“ 月光族”則要分清“必要的消費”和“不必要的消費”兩個心理帳戶。這樣,不同心理帳戶的錢就不會被挪用,讓自己花錢有所節制。

結語:你會有這種心理嗎?下次再碰到這樣的情況可要好好想想了,可別讓自己變成“月光族”哦!(文章原載於《生活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馬至國,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