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恙蟲:遠離草叢
據介紹, 這種小蟲滋生在地勢比較低窪、潮濕和雜草叢生的地方, 也會寄生在家鼠、鳥類、爬行和兩栖類動物身上, 家貓、家兔亦常見。 所以, 在草地上除草、玩耍的時候, 就有可能受到恙蟎的叮咬。
被咬症狀:被恙蟎叮咬後, 患處的皮膚表面常出現一個或幾個不癢的紅色小丘疹, 之後會演變成水皰, 等水皰潰破壞死, 幾天後潰破的地方出現邊緣隆起、週邊紅暈的潰瘍, 再過1-2天后中央結成黑痂, 此即為臨床上所說的“焦痂”。
除了這個典型特徵外, 在病人發熱的第2-6天, 可出現大小不一的暗紅色斑或突出於皮膚表面的丘疹,
防蟲秘笈:如果病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有可能引發多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專家建議, 遊玩儘量少到羌蟲潛伏的鄉間草叢和城市的公園草坪裡去, 如果不可避免, 記得塗上驅蚊藥, 穿有袖子的衣服, 以防蚊蟲叮咬, 同時最好不要坐在草地上。 發現焦痂或出現持續高燒不退, 要及時就醫。
${FDPageBreak}
二、蚊子:防登革熱
登革熱病毒是由斑蚊所傳播的。 斑蚊喜歡在日間叮人, 尤其是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數小時。 如果病者在剛發燒前至退燒期內(大約6-7天)被蚊叮,
被咬症狀:登革熱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病徵包括三至五日的高燒、嚴重頭痛、肌肉及關節痛、眼窩後疼痛、噁心、嘔吐及出疹, 發燒期間隨時可能出現牙肉和鼻孔出血。
兒童發病時通常情況較成人為輕。 潛伏期為三至十四天。 病後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鬱症狀, 偶然病者會惡化至登革出血熱, 並進一步出血、休克, 及引至死亡。 前往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旅遊人士會有機會染上這種疾病。 疫症通常在雨季或雨季剛結束時出現。
防蟲秘笈:目前並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登革熱。
${FDPageBreak}
三、隱翅蟲:秋季正高發
隱翅蟲是一種黑色小飛蟲, 頭黑色胸橘黃色。 白天棲居潮濕的草地等處, 有趨光性, 多在夜間向有燈光處飛行。 該蟲體各段均含有毒素, 為一種類似于強鹽酸性質的毒汁(PH=2-3), 夜間飛進房間落在皮膚上叮咬皮膚或蟲體受壓時可釋放出毒液, 引起皮炎。
被咬症狀:隱翅蟲皮炎多見於夏秋季, 雨後悶熱天氣尤多。 典型皮損為早晨起床後突然發現的條狀或斑片狀水腫性紅斑、丘疹或水皰、膿皰,
防蟲秘笈:被隱翅蟲咬傷後, 可立即用小蘇打片20片溶于水中或肥皂水清洗患部來中和酸性毒汁, 紅腫處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如果症狀嚴重或短期用藥後無效需要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目前是隱翅蟲皮炎高發期, 預防工作應注意搞好環境衛生, 夜間關好門窗, 減少照明時間及照明亮度, 防蟲入室。 戶外遊玩暴露皮膚時, 可對暴露皮膚部位塗藥物或及時驅趕(這種昆蟲易驅趕), 少拍打, 避免隱翅蟲體被打死時體內酸性毒汁直接侵襲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