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很容易理解, 外傷顯於表, 而內傷藏於內, 它主要是臟腑或者是經絡和氣血出現的損傷, 這三者會相互影響, 相互作用, 那麼具體有哪些損傷是屬於內傷的範疇呢?我們一起通過下文來瞭解一下關於內傷的相關知識吧。
內傷
內傷是指人體氣血、臟腑、經絡損傷。 古代醫學文獻稱之為“內損”。 臨床上按其損傷的病理不同, 可分為傷氣、傷血、傷臟腑三個類型。
(一)傷氣
傷氣有氣閉、氣滯、氣虛、氣脫之分。 氣閉者多因驟然損傷而使氣閉塞不通, 以致不省人事。 氣滯則多因損傷而致氣機不利, 可有胸脅竄痛,
氣脫是氣虛最嚴重的表現, 常發生於開放性損傷失血過多的病人, 證見傷後突然昏迷, 或醒後又昏迷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 形傷腫。 ”此為區別傷血、傷氣的主要依據。
單純的傷氣, 以疼痛走竄及脹滿為特徵。 但是, 內傷的臨證上較多出現的是氣血兩傷, 因為氣與血在人體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古人把氣血的關係生動地比喻為“氣為血帥”, 故血隨氣而運行;.血為氣守”, 故氣得之而寧靜。 又指出損傷後氣結則血凝,
(二)傷血
按古代醫學文獻記載, 對損傷諸證都比較重視對“傷血”的討論。 所以有“損傷一證, 專從血論”之說。 傷血又可分為瘀血與亡血兩種類型。
1、瘀血
是傷後血逆妄行, 血離經脈之外, 滯留體內, 而成為瘀血停止單純的血瘀多見於損傷局部出血所致, 如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陳傷。 它以痛有定處、腫脹瘀斑為特徵。
2、亡血
是傷後皮肉未破, 而體內血逆妄行, 傷血自諸竅溢出於體外, 則稱為亡血, 或稱人失血。
(三)傷臟腑
傷臟腑又稱為傷內臟。 凡因跌撲、墜墮、打擊、或金刃等受到嚴重損傷時,
根據損傷發生的部位, 可分為頭部內傷、胸脅部內傷、腹部內傷三種。 一般頭部內傷較為嚴重, 但尚需根據各部具體傷情正確判斷。
還可以根據受傷的過程及外力作用的性質, 分為急性損傷與慢性損傷(勞損)。
1、急性損傷
系指由於驟然而來的暴力所引起的損傷。 急性損傷一般病情急重, 應予以重視, 及時檢查處理。
2、慢性損傷(勞損)
是指由於勞逸失度或體位不正受積累性靜力引起的損傷。 此種損傷有時病因不明確, 易為人們所忽略。 勞損病例常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一般病程較長。
此外, 還可以根據受傷時間長短, 分為新傷與陳傷二種。
1、新傷
凡傷後時間未超過半個月者, 無論傷情輕重, 均屬新傷。
2、陳傷
又稱宿傷, 俗稱老傷。 一般是指受傷時間超過半個月者。
還可以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 分為輕傷與重傷兩種。 一般地說, 在外傷中傷皮肉病情較輕, 傷筋骨較重, 而以筋斷、骨折為最嚴重。 在內傷中, 傷氣血病情較輕, 傷臟腑較重, 又以臟腑破裂出血為最嚴重。
總之, 人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整體, 就外傷而言, 皮肉受損, 筋骨亦會累及;反之, 傷筋損骨, 皮肉必然同病。 因經絡為運行氣血的通道, 經絡“內屬於臟腑, 外絡於肢節”而且“五臟之道, 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因此無論是傷氣血或傷臟腑, 均可導致經絡阻滯;反之經絡損傷, 亦必然引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
同樣, 外傷與內傷也是密切相關的,
總結:上文給大家介紹的關於內傷的相關知識,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身體的變化, 在施治的時候要從整體出發, 這樣取得的治療效果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