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一直都是我們廚房裡最常見的調料品, 也是在炒菜時不能少的。 眾所周知, 味精吃多了對我們的健康會造成很多的危害, 所以在吃味精時要多注意一些才行。 今天, 就來一起看看味精究竟要怎麼吃才能減少危害吧。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 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 後者在腦組織中經酶催化, 可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 如果過多攝入, 會干擾神經系統的自然規律。 因此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 食用過量的味精之後會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 甚至休克等一系列症狀,
專家建議, 對味精的攝取量一定要嚴格的控制, 特別是對於小兒來說對味精的攝入量更是要嚴格的控制數量。 因為當味精攝入過多時, 過多的抑制性神經遞質還會抑制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釋放激素, 從而妨礙骨骼發育, 這對兒童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味精吃多了, 常常會感到口渴, 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 因為味精不鹹, 所以很容易食用過量而察覺不到。 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 所以, 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可以說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有味精的一份“功勞”, 這是由於在味精中含有大量的鈉, 如果體內鈉的含量過高鉀的含量勢必就會偏低,
那麼, 究竟要怎麼吃味精才好呢?
如何吃味精能減少危害
不可高溫使用。 烹調菜肴時, 如果在菜肴溫度很高的時投入味精就會發生化學變化, 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 這樣, 非但不能起到調味作用, 反而會產生輕微的毒素, 對人體健康不利。 科學實驗證明, 在70℃-90℃的溫度下, 味精的溶解度最好。
不宜在鹼性強的食品中使用。 穀胺酸鈉中的鈉活性甚高, 容易與堿發生化學反應, 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穀胺酸二鈉, 失去調味作用,
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捲餡時, 都會放點味精, 這樣很不安全。 味精拌入餡料後, 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 但是, 溫度只要超過100℃, 味精就會發生變性。 不但會失去鮮味, 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 危害人體健康。
不能用於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蓮子”、“番茄蝦仁”都不應加味精。 甜菜放味精非常難吃, 既破壞了鮮味又破壞了甜味。
分娩三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 因為味精中的穀胺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內, 會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 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穀胺酸鋅並隨尿液排出,
以上就是關於食用味精的具體介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