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可升可降、可浮可沉

甘味是藥性五味之一。 《尚書·洪范》“稼穡為甘”;《春秋繁露》“五味莫美于甘”, 故“甘”有百味之王的美稱。 《內經》有甘緩、甘補、甘和之說。 具有甘味的藥物占常用中藥比例的三分之一, 大多分佈在補益、消食、安神類藥, 還有部分在滲濕、止血、收澀藥中。 一般認為甘味能補、能和、能緩, 並具有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內可外的特點。

甘味在五行之中屬土, 土能生養萬物, 補益是甘味最大的功效。 甘味能補就是指甘味中藥多具有補益作用, 通常用於臨床各種虛證, 主要表現在益氣、養血、滋陰、補陽等方面。 如具有補氣功效的人參、黨參、黃芪等;具有養血功效的當歸、熟地、枸杞等;具有滋陰功效北沙參、麥門冬、玉竹等;具有補陽功效的紫河車、杜仲、肉蓯蓉等,

都有甘味。

“和”是中醫理論中最能體現傳統文化核心的字, 其內涵非常豐富, 作為中藥治療八法, “和”有調和藥性之意。 所謂調和藥性就是指甘味藥在處方中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偏性或毒性, 使整個方子趨於平穩。 調和藥性可實現兩個目的:一是使整個方子藥性平和, 如辛藥走散, 甘以緩之;苦寒敗胃, 甘以護之;香藥耗氣, 甘以補之;峻藥傷人, 甘以制之;寒熱太甚, 甘以減之;寒熱並用, 甘以調之;酸藥生津, 甘以成之;益氣補血, 甘以助之。 二是解毒, 在中藥組方中, 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是甘草, 甘草除了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之外,

還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 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藥之毒外, 常用的解毒之品還有蜂蜜、紅棗。 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時, 常加入紅棗;而川烏頭等大毒之品, 必須要與蜂蜜同煮, 否則, 服用後就會出現唇麻、手麻等不良反應。

另外, 有的學者認為“和”還有“和中”之意。 何為“和中”?《簡明中醫詞典》裡“和胃”又稱和中。 和胃是治療胃氣不和的方法, 屬於中醫八法中的和法的一部分。 有人認為甘味藥可以治療胃不和, 這是一種誤解。 因為臨床上治療“胃氣不和”常用藥物是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枳殼、香櫞、佛手等, 而少用甘味藥, 故有“過甘傷胃”的說法。

所謂甘味能緩, 主要是指利用甘味的和緩之性, 治療筋脈拘急所致的痙病。

在經方中, 有很多治療疼痛的方子以甘味藥為主要藥物, 如《傷寒論》中小建中湯治療虛勞性腹痛, 小建中湯即是桂枝東加飴糖;芍藥甘草湯治療小腿轉筋疼痛;人體其他部位出現疼痛, 如頭痛、腹痛、腰痛、肢體關節疼痛等皆可選用甘味藥組方。

另外, 甘味還有利水滲濕之功, 這種作用常與淡味聯繫在一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