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臍療的產生於發展

臍, 中醫稱之為神闕, 為全身真氣所系, 內連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通過神闕可補虛瀉實, 通條氣機, 培補正氣, 調節臟腑陰陽, 在此基礎上中醫學創出了臍療。

最早的臍療是用手掌心或溫熱的物體敷熨臍, 以此來治療寒凝內積或飲食積滯之腹痛。 隨著中醫學發展, 開始用藥物敷臍來治療疾病, 如用一些補脾益氣、養心安神的藥物敷臍治療不寐、自汗、盜汗等, 取得了顯著療效。 灸法和臍療的結合推動了臍療的發展, 如隔鹽灸就是一個典範, 把純淨食鹽敷於臍部, 在鹽上置一薄薑片, 上置大艾炷施灸。

隔鹽灸具有補氣升陽、健脾燥濕、回陽救逆、固脫之功效, 可治療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

現代醫學不僅肯定了臍療的作用, 還為臍療開闢了新途徑。 現代醫學證明, 臍下有腹壁下動脈、靜脈, 此處血液迴圈極其豐富;而臍部角質層薄, 無皮下脂肪, 筋膜或腹膜直接相連, 臍部動脈內又無膽固醇堆積, 藥物極易通過皮膚吸收;臍部血流極少通過肝臟, 可避免藥物引起肝損傷;再加上臍凹陷狀的結構, 宜於填藥, 不易脫落, 真可謂“天然藥穴”。

臍療, 這一古老的醫術, 在不斷挖掘、搜集、整理的基礎上, 再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 一定會開出燦爛的花朵。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