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歸雖,
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的不同部位病變有著特殊的選擇性作用,
也就是指出藥物治療疾病的適應範圍。
它與近代醫學所謂藥物吸收後分佈在組織器官內的濃度以及藥物與器官的親和性等理論是相仿的。
所以,
歸經對臨床用藥有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藥物歸經的理論,
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
因為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裡,
所以,
當機體發生病變時,
體表的瘟病可取通過經絡而影響到內在的臟腑·臟腑的病變,
也可通過經絡而反映到體表。
因此,
把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絡密切結合起來,
就可以說明某藥對某一臟腑及經絡病變起著主要的治療作用。
如桔梗、紫菀能祛痰止咳,
故歸肺經,
鉤藤、地龍能平肝熄風止痙,
故歸肝經;朱砂、酸棗仁能安神定悸,
故歸心經。
又如羌活、白芷都能治外感頭痛,
而羌活著治後頭痛,
故入太陽膀胱經,
白芷善治頭額眉棱骨痛,
故入陽明胃經等等。
以上這些,
都是根據臟腑、經絡來歸經的,
說明藥物歸經的理論,
是具體指出藥效的所在.這是在臨床實踐中反復觀察總結出來的。
藥物的歸經,
是對藥物性能的進一步分析歸納。
說明藥物雖有同樣的氣味,
但仍有不同的作用。
例如,
熱藥可以治寒證,
寒藥可以治熱證,
這是一個基本法則。
但疾病的寒熱虛實,
用藥的溫清補瀉,
與發病的臟腑又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如熱證有肺熱、胃熱、肝火、心火等不同;寒證有肺寒、脾寒、胃寒、腎寒等差別。
這樣,
藥物的四氣五味,
就不能一概混施,
必須加以區別應用。
如對肺熱者,
要用能清肺熱的藥物如黃芩、魚腥革;胃熱者,
要用能清胃熱的藥物,
如石膏,
蘆根;肝火者,
要用能清肝火的龍膽草、梔子;心火者,
要用能清心火的黃連、蓮子心等。
這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區別。
同樣是寒證,
溫肺的藥物,
未必能暖腎;同樣是虛證,
補脾的藥物,
未必能養心;同樣是實證,
瀉腸胃之實的藥物,
未必能瀉肝……。
所有這些,
都說明藥物歸經的重要意義。
根據歸經來運用藥物,
在臨床上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
遇到肺病咳嗽,
便可根據病情的虛實選用入肺經的藥物治療,
若屬寒者,
則用溫肺止咳藥,
如麻黃、細辛、紫菀等;屬熱者,
則用清肺熱的藥物,
如石膏、穿心蓮、栝萎等;屬濕痰壅肺之咳喘,
宜用葶藶子,
桑白皮、半夏等;屬肺氣虛之咳喘,
宜用人參、黃芪、蛤蚧等屬肺陰不足之喘咳,
宜用北沙參、西洋參、川貝母等。
由此可知,
掌握歸經的道理,
不但能根據經絡所表現的證候來適當地選用藥物,
並且又能執簡馭繁,
有條不紊地處理複雜的病變。
當然,
在臨床應用藥物的時候,
不能只掌握藥物的歸經,
或與臟腑經絡之間的關係,
必須把中藥的多種性能結合起來,
全面分析,
準確掌握,
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