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視頻 教你太極動勢定型動作怎樣練

在剛剛練習太極拳時, 首先就是要先練習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其中就有一個動作叫動勢定型。 那麼這個動作怎麼樣進行練習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太極拳動勢定型的練法, 以及太極拳入門時應該瞭解的一些知識。

太極拳

動勢定型動作練習:

十指抓地:

只有十指抓地, 才能腳下生根。 腳下有根之後, 腰部的承受能力才會加強, 腰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 練拳時腳下出現“拔跟”、“喝風”, 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 拉長這個韌帶要靠十指抓地來實現。 十指抓地的同時, 讓腳腕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

通過長時間的練習, 就可以拉長跟腱韌帶。

內撐外包:

內撐外包是指各關節之間所形成的球體感, 這是個無形的球, 是實心的, 在任何外力作用下都不變形。 無形的球在雙臂、雙手、雙腿、胯下及各關節之間有一種強烈的外撐力, 越用力抱它, 它的外撐力越強, 為了保持這個球在懷中、胯下及其他關節之間的存在, 就要用雙臂、雙腿及其他關節來用力地合抱它。 這就是所謂的內撐外包。

公轉自轉:

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 身體各關節的運動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 具體來說, 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公轉, 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自轉。

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是公轉, 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 公轉相對于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

自轉相對于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 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說, 腰脊是公轉, 手臂是自轉。

腰脊的轉動幅度要小於手臂的幅度。 腿與腰脊的關係也是如此。 當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時, 相對來說比腰脊的運動範圍要小, 儘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 可它自轉的幅度並不大, 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 這是特殊情況。

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 要向下擰轉, 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轉那樣大的圈。 但當腿進行攻擊時, 它轉動的幅度大於腰脊的轉動幅度。 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係, 就可以避免枉動。 避免枉動才能有混元力, 做到周身一家, 達到太極拳推崇的境界。

太極拳入門知識

1、練拳為什麼面向南?

按現代氣功理論, 面向南練功能與地球的磁力線方向一致, 利於內氣的順行。

2、練拳前能吃東西嗎?

練拳前不要過饑、過飽, 早起必須排清二便, 憋尿不利於氣沉丹田。 練完不可即坐或即臥, 也不宜立即大量進食, 須步行片刻, 以調和氣血, 天涼時及時穿上外衣。

3、練太極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

不是的。 練太極拳呼吸是有講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發呼, 但要拳煉到純熟時, 呼吸自然配合動作, 初學者要以“自然”二字為最高原則。

4、每天練拳的時間多長為好?

按各人的時間和體質條件而定。 老拳師有這麼一說:“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長功夫”。 弱者每天練三遍, 能長期堅持必有效果, 若練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間不要打頓,

以利於內氣的連續運行。 一日功一日練、一日不練十日空、十日不練百日空、百日不練一場空。 對於以武功為目的者, 要求就更嚴了, 最好每天連續練三小時, 堅持三至五年, 便能沉住些功夫。

5、為什麼在昏暗中練拳不穩?

是因為人們在做平衡動作時, 兩眼能隨時測定自身與周圍的距離, 並把得到的資訊, 通過神經傳送給大腦, 這對前庭器官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動作非常重要, 而昏暗環境中“雙目測距”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就會影響身體平衡,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 這種現象可以消失。 就會影響身體平衡,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 這種現象可以消失。 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在練習時在燈光亮一點的地方。

6、練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

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姿勢, 初學者必須要姿勢正確, 若姿勢不正確、要領不掌握, 神似無從說起。 有人外形練得很像, 但沒有追求內在的東西, 仍然無異於太極操, 要達到形神兼備。

總而言之, 想把太極拳練好, 就得要“循規蹈矩”地習練, 要做到前進不凸, 後退不凹, 左轉不缺, 右轉不陷, 從而達到無內無外, 無物無我, 這就是太極。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