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瑤醫學對痧症的認識

痧症, 瑤族叫發痧, 是一種常見的疾病。 本症四季都可發生, 但在夏秋之季多見。 臨床上以全身脹累, 栗感, 惡寒發熱, 頭痛頭暈, 胸腹滿悶, 厭食, 喉痛, 噯灰堿氣, 甚則唇甲青紫, 舌質灰暗, 手足直硬如木, 多起病突然, 變化迅速。 如能及時得到診治, 就會很快得到痊癒, 反之如貽誤失治或治療不當, 則驟起易變生他病。 瑤醫在診治痧症方面, 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方法簡便, 療效顯著, 並對其發生的病因病機, 有獨特的見解。

古書中有“痧之初發, 必從外感”的記述。 但到目前為止, 國內外對其發生的真正原因,

還不完全明瞭。 瑤醫認為, 人之所以發痧, 是被天地之間一種不正之氣所觸發, 這種不正之氣, 無非是太過或不及。 太過就是冬當寒而冷過甚, 夏當熱而酷熱不已;不及就是冬當寒而反暖, 夏當熱而反冷。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機體過度疲乏內虛, 正氣不足, 引起抵抗力減弱, 穢濁、痧氣之邪就容易乘虛而入, 引起發痧。 還認為痧氣的發生與精神因素有密切的關係, 情志多鬱的人, 稍犯寒涼暑熱, 就容易患痧。 總之, 痧症的發生, 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 而內因是主要的, 人體正氣不足, 肝旺腎虧的人, 由於不能適應環境氣候的變化或失去對外邪的抵抗能力, 就容易得痧症。

在病機方面, 瑤醫認為, 本症的主要受損臟器是肝。 當人體受到內外因素的刺激,

以致神志消沉而體肝的疏泄作用受到阻礙時, 則氣血的運行, 脾胃的受納、運化, 膽汁的疏泄, 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肝氣鬱結, 疏泄受阻, 常易氣不調, 疏泄失職, 影響脾胃, 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出現厭食, 腹痛腹脹, 腸鳴泄, 或升發太過, 出現眩暈, 頭痛, 頭脹, 眼花, 面目紅赤, 性情煩躁等。

痧證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脹暈感:患者全身有脹暈感覺, 經用手拍擊或擦動後即感到輕鬆。

2. 麻栗感:患者全身有陣發性麻木, 同時皮膚有不寒而慄的感覺。

3. 斑點:痧症初起, 細看患者的胸背部常有或隱或現, 或紅或黑的痧點。

4. 痧筋:由於痧毒阻滯氣血, 使其迴圈失暢, 常引起舌底下, 喉結旁, 乳部, 肘部及腋窩等處皮下靜脈瘀血擴張,

青筋顯露。

5. 噯灰堿氣:由於患者胃酸缺乏, 常噯出象草木灰水樣的鹼性氣味。

6. 舌質灰藍色:由於痧毒侵入血分, 造成舌體毛細靜脈鬱血所致。

7. 脈象與症狀不符:痧脈大多是弦, 微緩, 細澀。 如有弦大浮數, 必兼有他症。 如頭痛, 壯熱, 脈應洪實而反微遲者;或厥冷不語, 脈應沉細而反滑數者, 遇到這種情況, 則應考慮是否患有痧症。

由於痧症的主要症狀不多, 臨床上診斷並不困難, 只要具備有上述主要症狀之一者, 即可考慮患了痧症;如具備有兩項以上者, 便可確診為痧症。 但是, 痧症又和其他外感疾病表現容易混淆, 故此, 當其主要症狀不明顯時, 或合併患有其他疾病時, 也會造成診斷困難, 這時可採用下列方法進行試驗性診斷。

1.生芋頭擦手心法

用去皮的生芋頭擦患者的手掌心, 有痧症者無瘙癢、熱辣感。

2.嚼生芋頭法

給患者嚼服生芋頭, 如有痧症患者無舌澀、喉而難咽的感覺。

3.嚼生黃豆法

讓患者嚼生黃豆, 如屬患痧症則無腥味而難咽的感覺。

4.嚼生藍靛葉法

痧症患者嚼服生藍靛葉反感覺有甜味。

5.嘗煙油水法

取旱煙筒管中的煙油給患者服之, 如屬痧症者, 無苦辣味的感覺。

6.搓毛法

即用藍靛葉和黃土搗爛, 搓成團;或用蕎麥粉(或糯米粉)用雞蛋調勻, 搓成麵團, 如雞蛋大小, 取之在患者的胸腹或腰背部反復輾滾至藥團發熱, 然後將藥團瓣開, 如藥團內發現有如發毛樣的絨毛(嚴重者, 絨毛可成黃色或黃褐色, 且毛端有分叉的現象), 即可診為羊毛痧。

7.刮法

用屈曲的食指側面, 在患者的胸壁上, 從上而下用力順刮, 如皮膚出現跑馬狀隆起者為標蛇痧;呈螞蟥狀突起者為螞蟥痧。 用刮療法在患者肘窩、腋窩、胸背部刮之, 如皮下出現紅色或紫紅色斑點者為斑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