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家醫對瘟氣的認識

瘟氣是指因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失常而產生的一系列致病因素。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場所, 人類依靠自然界提供的清氣、谷氣而生存。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 人類對自然界氣候的特點有系統的認識, 並遵從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居。 當氣候變化異常時, 即形成瘟氣, 可作用於機體, 導致一系列的超過機體抵禦功能的病理變化, 從而產生疾病;瘟氣可分為風、寒、暑、濕、火等五類。

(一)風

風是指自然界中其存變動無常、輕清開泄特性的致病因素。

風氣傷人致病, 來去迅速, 變幻無常, 且致病廣泛, 傷及上元頭竅,

可出現頭痛、出汗等症;傷及皮竅, 則表現皮膚的瘙癢及風疹塊的出現, 且發作無時, 變化無度;侵犯關節, 可出現遊走性的疼痛等。 風氣是“七十二風症”和七十二驚症”的主要病因。

土家醫又將風氣分熱風、冷風、水風、內風四類, “七十二風症”和“七十二驚症”歸屬於此四類。 “七十二”為約數, 體現風氣致病的廣泛性。 熱風能產生火風、漆風、熱風、臍肚風、產後風、風癆、羊角風、破骨風等熱風症, 冷風能引起冷骨風、鑽骨風、眉毛風、擺頭風、趕腳風、節骨風、頭骨風、蛇風等冷風症。 水風能引起水滯風、水蠱風等水風症。 內風可引起內節風、歪口風、抽風等內風症。

(二)寒

寒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滯特性的致病因素。

寒氣侵犯機體常有內、外兩條途徑。

故寒有外寒和內寒之分。 外寒一般是指在氣溫較低、貪涼露宿或淋雨涉水時, 外界寒氣侵犯體表皮竅肢節筋脈, 引起氣血阻滯不通從而導致發熱、怕冷、腦殼痛、全身酸痛等症狀, 故藥匠稱為傷寒病。 內寒是指外界賽氣直接內犯三元內臟引起一系列病證。 如寒氣經氣骨入肺腑感寒, 出現咳嗽, 流清鼻涕;過食生冷之物, 致肚腸受寒, 則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症。

(三)暑

暑是指具有火熱兼濕特性的致病因素, 發生於夏季, 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夏季氣候炎熱而兼帶濕氣, 暑氣侵犯機體, 輕者可表現為發熱、面紅、出汗、口渴、乏力、肚脹、拉稀、脈快等症, 病情嚴重者, 則發生中暑, 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發涼等。

(四)濕

濕是指具有黏滯、水濕特性的致病因素。

土家人聚居區多為山高林密、河流密佈之地, 多霧多濕, 四季皆有, 夏秋二季尤為突出。 濕氣致病, 多因居住潮濕之地, 或因陰雨、霧濕所客, 或因汗出沾衣等途徑發病。 濕往往與風、寒或暑相兼致病, 故有風濕、寒濕, 暑濕之分。 風濕是引起風濕病和一些皮膚病的致病因數。 風濕侵犯關節筋骨, 導致骨節疼痛、遊走不定, 甚則出現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功能障礙。 風濕外犯髮膚, 可引起風勞、風疹等病證, 臨床中可表現為皮膚的瘙癢、風疹團塊或浮腫等症狀;寒濕和暑濕多侵犯肌肉和中下元, 引起身痛沉重、手足發涼或輕微發熱、口淡或微渴、肢體水腫、肚腸疼痛、吐瀉乏力困頓等病理症狀。

(五)火

火是指具有炎熱特性的一類致病因素。

火氣致病途徑常表現為直接感受火熱之氣, 或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致臟器功能失調, 從而導致內火生成。

土家醫將火分為外火, 火毒、三元內火三種。

外火是指火熱之氣從外部直接侵犯機體, 臨床中常引起紅疹證, 白虎證、雷火證等, 主要表現為高熱、汗出、口渴、便結、溲赤等。

火毒是火熱之氣重者, 最易傷及皮竅肌肉, 導致毒熱結聚筋脈, 肉腐血瘀, 臨床中表現為局部皮竅的紅脹、灼熱、疼痛、潰膿等症狀, 如疔瘡皰癀等。

三元內火是由三元功能失調而內生。 上元之火分腦火, 心火、肺火三類。 腦火主要表現為神躁、神亂, 神糊、神昏、神閉等症狀;心火主要表現為心煩、狂躁、亂語、心痛等症狀;肺火主要表現口燥、多飲、咳喘、咯吐膿痰、血痰等症狀。

中元之火傷及肚腸, 分肚火和腸火。 臨床中肚火多表現為肚疼、飲冷、飯勞(多食易饑)、燒心、牙肉潰爛出血等;腸火則可見腸燥、瀉下稀便黃臭或膿血, 如痢症、下霍亂、便結等。 下元之火, 病在尿脬, 則臨床多表現為血尿、尿痛、尿頻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