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冬季低溫症是指體溫(肛門內溫度)降至35℃以下的一種疾病。 一般在室內溫度降至10℃~18℃時最易發生。 低溫症早期, 機體可產生一系列保護性反應, 如血管收縮和心率加快, 以減少熱量散失;汗腺活動的降低可減少水分蒸發和散熱。 假如這些初期反應不能平衡熱的損失, 內部體溫將持續下降, 患者可出現皮膚灰白、光滑, 面部腫脹, 意識障礙甚至昏迷, 心跳緩慢, 血壓降低, 肌肉鬆弛, 瞳孔散大, 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表現。
低溫症冬季多發, 還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患慢性病長期臥床導致熱量攝入不足;老年人對溫度變化不敏感,
預防低溫症, 老人要及時添加柔軟暖和的衣服和被褥, 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 有此病症的老人, 睡覺時可以不脫襪、不摘帽, 外出時應特別注意保護頭和腳。 加強飲食營養, 多吃溫熱性食物, 如羊肉、鯉魚、薑糖水等;也可適量進補人參、鹿茸、阿膠和蜂王漿等, 以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熱量和水分。 或在兩餐之間加飲一次熱飲料, 如熱牛奶、熱橙汁等, 勿食生冷刺激食物。 儘量避免使用導致低溫症的藥物, 如巴比妥類、安定、冬眠靈、利血平、三環抗抑鬱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