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實體位於腹腔上部, 膈下偏左。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 ”《靈·本藏》並記載了脾的形態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質地堅脆與發病的關係。 《難經·四十二難》曰:“脾重二斤三兩, 扁廣三寸, 長五寸, 有散膏半斤。 ”《醫貫》謂:“其色如馬肝紫赤, 其形如刀鐮。 ”可見, 古代醫家所說的脾, 包括現代解剖學上的脾和胰兩髒。 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古人不名脺, 而名為散膏。 散膏即脺也, 脾之質子為胰子, 形如膏, 故曰散膏, 為脾之副髒, ……即脺與脾為一髒也。 ”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為主運化、主升舉和主統血。 其中以運化為核心,
(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運化
脾主運化, 是指脾有促進胃腸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並將吸收的水穀精微轉化為精、氣、血、津液以輸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 運, 即轉運、輸送;化, 即消化、氣化。 脾對飲食物的運化過程, 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 脾可促進胃腸的消化吸收。 胃主受納, 飲食物入胃後, 經胃的初步消化而下移於小腸, 小腸對之作進一步消化, 並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
(1)運化食物:是指脾對各種食物的消化吸收、穀食精氣的轉運輸送及轉化作用。 食物經胃的受納腐熟, 被初步消化後, 變為食糜下送於小腸進一步消化。
(2)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運輸送及轉化作用。 水飲攝入於胃, 歷經小腸、大腸, 在脾的作用下, 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生成津液, 並借助脾的升達之性, 將津液上輸於肺, 通過肺的宣發肅降而敷布全身。 同時, 脾居於中焦, 還轉輸由肺肅降下達於腎的津液和由腎蒸騰上行於肺的津液, 而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 所以, 脾是參與體內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 被稱為“水之中州”。 脾氣健旺, 運化水液功能正常, 則既確保了對水液的充分吸收, 以免津液生成乏源, 又促使水液在體內及時輸布代謝, 而不致積聚瀦留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 病理情況下,脾之氣陽虧虛,或濕濁困脾,脾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常可導致水濕痰飲內生之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方面的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會導致另一方的功能失調,所以在病理上常常同時共見。
2.主升舉
脾主升舉的生理作用,包括主升清和主托舉兩個方面。所謂脾主升清,是指通過脾氣的升動轉輸作用,將其運化和吸收的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其實質是脾主運化中向上轉運輸送水穀精微的作用,與脾之主運化功能和脾氣主升的特點密切相關。脾的升清是與胃的降濁相對而言,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脾能升清,則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生化有源,人體始有生生之機。若脾氣虛弱不能升清,則氣血生化無源,頭面諸竅失養,可見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耳鳴等;水穀精微不能上輸而與糟粕濁物混雜而下,又可致腹脹、泄瀉等,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主托舉,是指由於脾氣的升舉,以維持人體內臟位置恒定的作用。因此,脾的升舉功能正常,可以防止內臟的下垂。若脾氣虛弱,升舉無力而下陷,則可出現內臟下垂,子宮脫垂,久泄脫肛,腹部墜脹等病症。由於脾位於中焦,故脾之托舉功能失常,亦稱中氣下陷。
3.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稱之為脾“主裹血”。脾主統血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氣的固攝作用而實現的。脾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氣能攝血。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化源充足,氣亦充盈,氣旺則能固攝血液,使血行脈中而不外溢,故清·沈明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若脾氣虛衰,血液失去氣的固攝,即可導致各種出血,稱為脾不統血。但由於脾氣主升,脾主肌肉,故脾不統血常表現為肌衄以及尿血、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
(二)脾的生理特點
1.脾性主升
升與降是臟腑氣機運動的表現形式。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運化,所吸收的水穀精微物質,必須依賴脾氣之升舉,方能敷布轉輸到肺,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脾宜升則健。”脾氣之升,不僅與本髒之功能有關,也是全身氣機升降的關鍵。朱丹溪《丹溪心法》說:“脾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無病。”正由於脾喜升惡降,以健運升散為其特性,故對脾之病證治療,多宜用益氣升陽之品以促其運化。
2.喜燥惡濕
從脾之陰陽五行屬性而言,脾為太陰濕土,與自然界中濕氣相通,同氣相感,故外感濕邪易傷於脾,使脾失健運,而見腹滿、納呆、體重、溏泄等症。脾又主運化水液,無論外濕困脾,還是脾之氣陽虧虛,水液輸布代謝障礙,又易生內濕,或濕留成飲,或濕聚成痰,或濕流皮膚成腫脹,或濕留腸間形成泄瀉。《丹溪心法》說:“脾運委頓,清陽失旋,則胃氣未能醒豁,所進穀氣難化精微,易釀痰濁。”所以說脾喜燥惡濕。故《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羅浩《醫經餘論》說:“夫脾為己土,其體常濕,故其用陽,譬之濕土之地,非陽光照之,無以生萬物也……故治脾以燥藥升之,所謂陽光照之也。”即對於脾病的治療用藥,多採用香燥之品以化濕醒脾,而應慎用滋膩助濕之品。
(三)脾與形竅志液的關係
1.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古籍中亦稱肌肉為“分肉”。
分肉與分肉之間的間隙處稱為“溪穀”,系體內之氣彙聚之處,亦是經絡穴位所在之部。故《素問·氣穴論》說:“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肌肉與筋膜、骨節協同,主司人體運動。肌肉的正常收縮與弛張,使肢體運動靈活自如。另外,肌肉尚可保護內臟,緩衝外力損傷。《靈樞·經脈》喻言:“肉為牆”。當有外邪侵襲時,肌肉與皮膚共同起隔絕拒邪之作用,故《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
肌肉的豐滿健壯與否影響著四肢的功能活動,二者均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由於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可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以營養肌肉四肢,使其豐滿健壯,活動有力。故《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注說:“脾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若脾之運化功能失常,水穀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不能正常濡養肌肉四肢,則可導致肌肉瘦削,四肢軟弱無力,不耐勞作,甚則痿廢不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言:“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臨床對於肌肉病變,如重症肌無力、週期性麻痹、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慢性肌膚潰瘍等,大多也從脾 病理情況下,脾之氣陽虧虛,或濕濁困脾,脾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常可導致水濕痰飲內生之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方面的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會導致另一方的功能失調,所以在病理上常常同時共見。
2.主升舉
脾主升舉的生理作用,包括主升清和主托舉兩個方面。所謂脾主升清,是指通過脾氣的升動轉輸作用,將其運化和吸收的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其實質是脾主運化中向上轉運輸送水穀精微的作用,與脾之主運化功能和脾氣主升的特點密切相關。脾的升清是與胃的降濁相對而言,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脾能升清,則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生化有源,人體始有生生之機。若脾氣虛弱不能升清,則氣血生化無源,頭面諸竅失養,可見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耳鳴等;水穀精微不能上輸而與糟粕濁物混雜而下,又可致腹脹、泄瀉等,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主托舉,是指由於脾氣的升舉,以維持人體內臟位置恒定的作用。因此,脾的升舉功能正常,可以防止內臟的下垂。若脾氣虛弱,升舉無力而下陷,則可出現內臟下垂,子宮脫垂,久泄脫肛,腹部墜脹等病症。由於脾位於中焦,故脾之托舉功能失常,亦稱中氣下陷。
3.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稱之為脾“主裹血”。脾主統血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氣的固攝作用而實現的。脾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氣能攝血。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化源充足,氣亦充盈,氣旺則能固攝血液,使血行脈中而不外溢,故清·沈明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若脾氣虛衰,血液失去氣的固攝,即可導致各種出血,稱為脾不統血。但由於脾氣主升,脾主肌肉,故脾不統血常表現為肌衄以及尿血、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
(二)脾的生理特點
1.脾性主升
升與降是臟腑氣機運動的表現形式。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運化,所吸收的水穀精微物質,必須依賴脾氣之升舉,方能敷布轉輸到肺,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脾宜升則健。”脾氣之升,不僅與本髒之功能有關,也是全身氣機升降的關鍵。朱丹溪《丹溪心法》說:“脾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無病。”正由於脾喜升惡降,以健運升散為其特性,故對脾之病證治療,多宜用益氣升陽之品以促其運化。
2.喜燥惡濕
從脾之陰陽五行屬性而言,脾為太陰濕土,與自然界中濕氣相通,同氣相感,故外感濕邪易傷於脾,使脾失健運,而見腹滿、納呆、體重、溏泄等症。脾又主運化水液,無論外濕困脾,還是脾之氣陽虧虛,水液輸布代謝障礙,又易生內濕,或濕留成飲,或濕聚成痰,或濕流皮膚成腫脹,或濕留腸間形成泄瀉。《丹溪心法》說:“脾運委頓,清陽失旋,則胃氣未能醒豁,所進穀氣難化精微,易釀痰濁。”所以說脾喜燥惡濕。故《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羅浩《醫經餘論》說:“夫脾為己土,其體常濕,故其用陽,譬之濕土之地,非陽光照之,無以生萬物也……故治脾以燥藥升之,所謂陽光照之也。”即對於脾病的治療用藥,多採用香燥之品以化濕醒脾,而應慎用滋膩助濕之品。
(三)脾與形竅志液的關係
1.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古籍中亦稱肌肉為“分肉”。
分肉與分肉之間的間隙處稱為“溪穀”,系體內之氣彙聚之處,亦是經絡穴位所在之部。故《素問·氣穴論》說:“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肌肉與筋膜、骨節協同,主司人體運動。肌肉的正常收縮與弛張,使肢體運動靈活自如。另外,肌肉尚可保護內臟,緩衝外力損傷。《靈樞·經脈》喻言:“肉為牆”。當有外邪侵襲時,肌肉與皮膚共同起隔絕拒邪之作用,故《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
肌肉的豐滿健壯與否影響著四肢的功能活動,二者均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由於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可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以營養肌肉四肢,使其豐滿健壯,活動有力。故《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注說:“脾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若脾之運化功能失常,水穀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不能正常濡養肌肉四肢,則可導致肌肉瘦削,四肢軟弱無力,不耐勞作,甚則痿廢不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言:“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臨床對於肌肉病變,如重症肌無力、週期性麻痹、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慢性肌膚潰瘍等,大多也從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