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補益良方十精丸

十精丸, 又名保真丸, 出自《元和紀用經》, 方由菟絲子(人精)、甘菊花(目精)、五加皮(草精)、柏子仁(本精)、白術(日精)、人參(藥精)、石斛(山精)、鹿茸(血精)、巴戟天(天精)、肉蓯蓉(地精)各等量組成, 煉蜜為丸, 每次9~12克, 每日2次, 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 有溫平補益、大補虛冷、接引真氣之功, 適用於各種虛損勞傷。

菟絲子 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益脾止泄、安胎固沖之功, 早在《本經》即被列為上品藥材, 言其“久服明目, 輕身延年”。 《本草綱目》方其“續絕傷, 補不足, 益氣力, 肥健人”。 《本草匯言》言其“補腎養肝, 溫脾助胃之藥也”。

菊花 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平降肝陽之功,

本品清芳疏泄, 善祛風熱之邪, 對外感風熱, 其效甚佳, 對肝經風熱, 或肝陽上亢等, 也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本草綱目》言其“除風熱, 益肝補陰, 治諸風頭目”。 《本經》言其“治諸風, 頭眩腫痛, 目欲脫, 淚出”。

刺五加 又名五加皮, 有祛風濕、壯筋骨、補肝腎、利小水之功, 為祛風濕, 療痹痛, 壯筋骨, 起萎弱要藥, 為強壯性祛風濕藥, 尤適用於老年人及久病體虛者, 《名醫別錄》言其“補中益精, 堅筋骨, 強意志”。 《本草綱目》言“五加治風濕萎痹, 壯筋骨, 其功良深”。

柏子仁 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之功, 適用於血不養心所致的驚悸怔忡、虛煩失眠、陰虛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結等。 柏子仁在《本經》中就被列為“上品”藥材, 言其“主驚悸, 安五臟, 益氣, 除濕痹, 久服令人潤澤,

美色, 目聰明, 不饑不老, 輕身延年”。

白術 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益氣安胎之功, 《本草綱目》言其“主治風寒濕痹, 死肌痙疸, 止汗除熱消食”。 《本經逢原》言“白術, 生用有除濕益燥, 消痰利水, 治風寒濕痹, 死肌痙疸, 散腰臍間血, 及沖為病, 逆氣裡急之功;制用則有和中益氣, 止渴生津, 止汗除熱, 進飲食, 安胎之效”。 《別錄》言其“暖胃消穀”。

人參 是比較珍貴的補氣藥, 有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 人參甘溫, 為大補元氣之要藥, 因而有搶救虛脫之功, 用於氣虛欲脫之症。 《本草綱目》言其“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 眩暈頭痛, 反胃吐食, 痰瘧, 滑泄久痢, 小便頻數淋瀝, 勞倦內傷, 中風, 中暑, 萎痹, 吐血, 嗽血, 下血, 血淋血崩, 胎前產後諸病”。

石斛 有益胃生津, 養陰清熱之功, 凡熱病後期, 出現津液缺乏, 口乾舌燥, 心煩口渴, 低熱不退, 餘熱不清, 食欲不振, 胃痛幹嘔, 自汗盜汗、頭目虛眩, 舌幹而紅或光剝無苔等症狀時, 以石斛最為適宜, 其可清中有補, 補中兼清。 《本經》言其“強陰, 久服厚腸胃”。

鹿茸 古代醫家認為, 鹿之精氣全在於角, 鹿茸為角之嫩芽, 氣全而未發洩, 故補陽益血之功最勝, 為冬令進補之佳品。 鹿茸可補腎益髓, 壯陽健骨, 治療腎陽不足, 精髓虧損所致的男子虛勞精衰、精血兩虛、腰膝酸痛、畏寒乏力、筋弱神疲、滑精陽萎、眩暈耳鳴、遺尿尿頻、小兒發育不良及婦女崩漏帶下等。 《本經逢原》言其“扶陽固陰, 非它草木可比。 ”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鹿茸含卵磷脂、性激素、各種維生素、白蛋白、氨基酸及礦物質等成份,

可促進生長發育, 增強心臟功能。 臨床應用鹿茸能增強機體活力、消除疲勞、改善食欲和睡眠, 可使伴有低血壓的慢性迴圈障礙者脈搏充盈, 血壓升高, 對已疲勞的心臟作用更為明顯。 鹿茸尚能促進創傷、骨折和潰瘍的癒合, 還能促進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增生。

巴戟天 有補腎陽, 強筋骨, 祛風濕之功。 《本經》言其“主陰萎不起, 強筋骨, 安五臟, 補中增志益氣。 ”《本草備要》言其“補腎益精……散風濕, 治風氣腳氣水腫”。 因而對腎虛陽萎、遺精早洩、腰膝酸軟、尿頻遺尿、筋骨萎軟、行步艱難等症有明顯療效。

肉蓯蓉 入食、入藥皆為佳品, 為“沙漠人參”, 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 早在《本經》中已將其列為“上品”藥材,

言其“味甘微溫, 主五勞七傷, 補中, 養五臟, 強陰, 益精氣, 久服輕身”。 《本草匯言》言“肉蓯蓉, 養命門, 滋腎氣, 補精血之藥也。 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 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 此乃平補之劑, 溫而不熱, 補而不峻, 暖而不燥, 滑而不泄, 故有從容之名”。 對脾腎陽虛, 中陽不振, 下元虛冷, 脘腹冷痛, 陽萎早洩, 遺精遺尿, 陽虛冷秘等有明顯療效。

由此可知, 十精丸諸藥均有補虛益損之功, 因而對各種虛損性疾病效果較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