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總是會有爺爺、奶奶甚至爸媽的念叨聲, 想當年, 我怎麼怎麼樣......那麼為什麼老年人迷戀過去呢?下麵就來給您解答。
心理學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回歸心理”, 即迷戀過去, 認為以前比現在美好, 喜歡沉浸於過往的回憶之中。
退休後的老人沒事可做, 覺得不再像以往那樣被需要、被重視, 會產生無用感;加上接受和學習新事物相對困難, 內心常常感到孤獨無助。 同時, 隨著年齡的增長, 機體組織逐漸退化, 近期記憶下降, 儲存在大腦中的往事會被“挖”出來填補記憶的不足。 所以, 老人會對往事“喋喋不休”也就不難理解了。
“回歸心理”與個體受教育程度和性格類型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 教育程度低, 性格較內向的人更容易追溯過去、沉浸於往事的回憶中。 對於老年人來說, “回歸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 常常閉門思“故”的老人大多是不良情緒的“奴役者”, 他們多有情緒異常、憂鬱悲觀的表現, 只得從過去的成就與回憶中尋找心理上的平衡。 對此, 子女和社會應給予充分的包容與理解, 畢竟, 自我吹噓比整天唉聲歎氣、自輕自賤要好得多。
人有新生就有衰亡, 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生活中, 要用樂觀豁達的態度來對待和評價自己走過的路, 更要以積極的心態創造幸福的晚年生活。
拓展社交管道。 豐富自己的興趣愛好,
接受新生事物。 閱讀報刊、書籍, 嘗試使用網路瞭解外部世界, 用新穎豐富的知識取代大腦中遺留的往事。
享受生活情趣。 多與周圍的人接觸, 談論各自的近況, 在各種活動中去感受各種資訊和生活情趣, 才可使思維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使腦細胞活力和腦功能維持在一定水準, 以防止自卑感和近期記憶減退的出現。
理解與陪伴兼顧。 家庭、社會都應主動關心老人心理健康, 創造條件使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子女要抽時間多陪陪老人, 聊天中多迎合、多稱讚, 少潑冷水, 儘量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