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換個思考方式 擺脫迷茫情緒

安琪這星期的工作特別忙, 每天加班都到晚上十點, 知道星期六, 她好不容易忙完, 坐下來鬆口氣, 突然想到:這星期二是媽媽的生日, 她居然忘了。

天啊!她拍拍頭, 難怪上星期五媽咪特別打電話問她:

“下星期二要不要回家吃飯?”

她一時沒想到老媽其實是在暗示她。 自己的生日快到了, 安琪居然茫茫然的回答:

“不行啦, 我要加班呢!”

現在想起, 安琪覺得好慚愧, 不斷自責:“我怎麼可以這樣?我應該記得媽媽的生日才對。 唉!我真不孝!”

跳脫迷茫的情緒

我們常在對自己不滿或感到羞愧的時候, 會產生“我應該如何、如何”的想法。

例如:遲到了, 就自責:“我應該做個守時的人”, 或像上面例子中的安琪, 就會想“我應該記得媽媽的生日才對!”

這麼一來, 往往會陷於自責、羞愧的情緒當中, 有時甚至會無法自拔。

你是否也有過如此的經驗呢?

要避免這種情況, 就必須換個思考方式, 不再用強制性的“應該不應該”思考方式, 而改用“如果……會更好”的想法取而代之。

例如例子中的安琪, 不妨這麼想:“如果我記得星期二是媽媽的生日的話, 就會更好, 但我忙暈頭了, 與其想:“我應該守時的”, 不如想:“如果我能準時到的話, 會好很多, 但實在有事耽誤了, 所以晚到, 下次我一定記得做更好的安排。 ”

換個思考方式, 好讓自己從這愧疚的情緒中跳出來。

除了自責時會陷入“應該”的迷思中,

我們在責怪他人時, 也常常喜歡用“應該不應該”的思考方式。

例如:小孩的成績單不理想, 於是開口:“你應該考得更好”;或老婆責備健忘的老公:“你應該記得我們的結婚紀念日的啊!”

下次再有這樣的情況, 請改用另一種說話方式, 例如:對考得不好的孩子說:

“如果你能多考十分的話會更好, 不過這次你並沒考好, 所以只好接受老爸的處罰, 下次就少打點電動玩具, 多花點時間准備考×試, 好嗎?”

畢竟, 事情已經發生了, 要緊的是振作起來好好為明天衝刺, 而不是自責自怨, 導致一錯再錯。 你說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