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常用阿是穴 身體保健康

早在《靈樞·經筋篇》中就有“以痛為俞”的記載。 提出了凡是痛處就是穴位的說法。 阿是穴這一名稱, 在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就開始提出來的。 千金方載: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裡當其處, 不問孔穴, 即得便快或痛, 即說“阿是”, 灸刺皆驗。

元代、明代稱阿是穴為“不定穴”。 如王國瑞著的《玉龍歌》中寫到“渾身疼痛疾非常。 不定穴中細審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 灼艾臨時要度量”。 指出了阿是穴存在於全身疼痛的某些部位, 再根據痛點所在的位置, 決定給予針刺的深淺, 或者用灸法治療。 明代楊繼州對“不定穴”的觧釋說:“不定穴即痛點”。

《醫學綱目》中, 因其強調感應, 把壓痛點稱為“天應穴”。 以上說明都是以“壓痛點”來定取穴位的。

近代, 因患部或非患部有敏感現象或陽性反應點, 所以又有“敏感點”、“反應點”之稱。

“阿是穴”不僅廣泛應用於臨床, 而且進一步發展到用來檢査、診斷疾病方面。 如蓋國才編寫的《穴位壓痛辨別診斷法》, 就是從穴位的壓痛輕重上, 來辨別診斷疾病的。 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也很重視痛點的作用。 如《運動創傷檢査法》一書中, 就是根據創傷的部位出現某些壓痛點, 來確定是屬於何肌肉、韌帶、肌腱或哪條神經受損的。 如“壓痛點在脊椎棘突之間的, 可能為棘間韌帶損傷”, “壓痛點在肱骨大結節的, 可能有肩袖或三角肌的損傷”,

“膝外側有囊性腫物或結節狀痛的, 可能為膝外側疼痛症候群”等等。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某些病症, 不管是表證、裡證或外傷, 都有可能在體表的某一部位反應出痛點來。 一般這些痛點與病變所在的部位、臟腑經絡的循行路線有密切的關係。

1、在病灶附近:是指痛點的出現多在病局部和周圍。 如腰扭傷的病人, 壓痛點多在腰的兩側腰眼處, 或脊椎間;又如肩、肘、膝、踝關節病變的痛點大多反應在局部和周圍。

2、在臟腑經絡的循行路線上:指病變的痛點出現在臟腑所在部位和經絡的循行路線。 根據過去已被證實的有關經驗認為, 患心臟病的人, 心前區和左肩背有痛點;闌尾炎的患者, 在足陽明經的循行路線上, 陽陵泉的下方可能有壓痛點。

另外, 五臟六腑的病症, 有可能在背俞穴上有敏感反應點, 正如《靈樞·背腧篇》中說:“則欲得而驗之, 按其處, 應在中而痛觧, 乃其俞也。 ”因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背俞穴, 所以從按壓診査背俞穴的敏感現象時, 可以知道臟腑的病症。

3、根據病人對痛點的主觀感覺:

疼痛感:凡按壓體表的敏感點, 病人主觀感覺為以疼痛為主, 稱為“疼痛感”。 如三叉神經痛、枕神經痛、腱鞘炎、急性扭、閃傷的敏感點, 可能為刺痛或閃電樣痛。

酸痛感:指在按壓之處, 病人主觀反應為酸多痛少感覺, 稱為“酸痛感”。 如腎虛腰痛、慢性痹症、關節痛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阿是穴, 多表現為酸痛現象。

脹麻感:指按壓敏感點時, 病人主觀感覺是以酸麻為主, 並向一定的方向放散,

稱為“脹麻感”。 如少數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其敏感點表現為脹麻感, 可向手指或腳趾放散。

舒適感:在按壓病人的痛點時, 病人表現出輕鬆、欣快或舒服感覺, 稱為“舒適感”。 如有些頭痛患者其痛處喜按, 按之舒服而痛減。

阿是穴的臨床應用

針灸的取穴原則分為辨證取穴、循經取穴、局部取穴、遠近取穴、俞募配穴, 以及經驗用穴等, 而阿是穴在臨床運用中, 也應根據病症的具體情況, 靈活進行配穴。

1、單獨應用:凡只需取用阿是穴就能治癒疾病的, 就單獨取用阿是穴即可。 如:肱骨外上髁炎、落枕、腱鞘囊腫、腱鞘炎以及棘間韌帶損傷等病症, 只要阿是穴明顯, 且固定不移、以痛為主的, 不論是針灸或按摩, 都可以単獨取阿是穴,

就能達到治療目的。

2、配合應用:指配合其他經穴才能起到較好治療作用, 稱之為配合應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