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蒲輔周濕熱醫案(二)

許XX, 56歲, 男, 已婚, 幹部, 1963年1月15日初診。

兩月來腹脹, 右肋下隱痛, 不思食, 不知饑, 厭油膩, 口苦, 口渴思飲, 下肢股內外廉時有顫動, 睡眠不佳, 常服安眠藥, 大便不成形, 每日二、三次, 小便黃少, 一個月前曾在某醫院檢查肝腫大, 肝功能化驗其中血清穀丙轉氨酶較高(270單位), 昨日複查為680單位(該院正常範圍, 在100單位以下), 眼白珠青, 微帶黃色, 面色微黃, 脈弦細數, 舌質紅, 苔微黃白膩, 素性急, 過勞, 此屬脾胃失調, 濕聚熱鬱, 以致肝失疏泄, 三焦不和, 治宜調脾胃, 清濕熱, 疏利三焦。

處方:

茵陳三錢 茯苓三錢 豬苓二錢 滑石三錢 焦梔子一錢五分 豆卷四錢 大腹皮二錢 通草一錢 防己一錢五分 厚朴二錢 炒枳實一錢 郁金二錢 石斛四錢 炒麥芽三錢 服七劑,

隔日一劑。 即日午後入某醫院住院, 仍服此中藥。

1963年2月5日二診:服藥後口苦及腹脹見輕, 食欲好轉, 小便仍色黃, 大便每日二次已成形, 經該院進一步檢查(膽囊有炎症, 穀丙轉氨酶已降至125單位), 診斷為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脈轉弦緩, 舌質紅稍退, 苔薄白黃膩, 仍宜和肝膽、調脾胃, 原方去防己、大腹皮、加廣陳皮一錢五分、竹茹二錢、法半夏二錢、焦梔子改為二錢。 七劑, 隔日一劑。

1963年2月23日三診:服藥後病情穩定, 食欲增強而知饑, 口苦見輕, 二便同上, 血清穀丙轉氨酶近來檢查為140單位, 脈弦緩, 舌質正常, 膩苔見退,

仍宜繼續調肝脾、清濕熱。 處方:

茯苓三錢 生白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茵陳三錢 滑石三錢 通草一錢 豆卷三錢 苡仁五錢 扁豆衣二錢 海金砂三錢 麥芽二錢 七劑, 隔日一劑。

1963年3月14日四診:服藥後飲食、二便皆恢復正常, 已無口苦及腹脹, 稍有疲乏感, 近來穀丙轉氨酶為87單位, 脈緩有力, 左關微弦數, 舌質正常, 苔已退淨, 仍以和脾胃, 調肝膽, 以資穩固。

處方: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炙甘草五分 山藥三錢 蓮肉三錢 苡仁四錢 石斛三錢 雞內金二錢 炒谷芽二錢 大棗三枚 五劑, 隔日一劑。

以後檢查, 一切正常, 遂出院停藥, 以飲食調理而恢復健康。

按:此例西醫診斷為膽囊炎、無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 中醫診斷為濕熱病。

屬脾胃失調, 濕聚熱鬱, 因之肝膽疏泄失職, 而三焦不利, 尚未成疸病。 治以調理脾胃, 清疏肝膽, 分利三焦, 除濕清熱之法, 而症狀漸次好轉, 轉氨酶顯著下降, 繼以調和脾胃而善其後。 由此觀察, 深知辨證論治, 確有一定的原則, 用藥亦有一定的規律, 本例以脾胃失調為重點, 始終以調脾胃、疏肝膽、利三焦、清濕熱法治之, 而收到滿意的效果。 《內經》雲:“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應為臨床工作者所注意。 隔日一劑, 此緩其治也, 因病屬脾胃失調, 消化力弱, 若藥量過大、過急, 則難勝其任, 更說明古方治病, 或用末藥, 每煎數錢有其道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