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XX, 女, 48歲, 1964年3月24日初診。
1960年起經常有頭暈, 血壓不穩定, 波動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間。 心慌, 虛煩懊 , 胸膺有時發悶, 形體逐漸發胖, 四肢自覺發脹, 腿軟沉重。 腰部酸痛, 睡眠欠佳, 入睡困難多夢, 小便頻而短, 大便正常, 據某醫院檢查為:1.高血壓, 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以髒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脈沉遲、舌質正常, 後根苔薄黃膩、血壓168/98毫米汞柱。 病由陽虛濕勝, 治宜溫陽利濕。
處方:
黨參二錢 生白術二錢 茯苓二錢 白芍二錢 川熟附子(打)一錢五分 桑寄生三錢 狗脊(炮)三錢 杜仲三錢 龍骨(打)三錢 牡蠣(打)四錢
1964年4月6日複診:服藥後腰已不痛,
處方:
黨參二錢 連皮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川熟附子(先煎)六錢 龍骨(打)三錢 牡蠣(打)四錢 熟地二錢 桑寄生三錢 狗脊三錢 杜仲三錢 川楝子(炮)一錢五分 五劑。
1964年4月14日三診:服藥後頭暈又減, 虛煩懊 , 臍下腹痛俱見好轉, 納谷尚可, 睡眠仍不佳, 血壓118/78毫米汞柱, 脈弦緩, 舌正常無苔, 病勢已減, 仍宜溫陽益陰。
處方:
黨參二錢 生白術二錢 連皮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川熟附子(先煎)一錢五分 熟地二錢 枸杞子二錢 桑寄生三錢 杜仲三錢 川楝子(炮)一錢五分 龍骨(打)三錢 牡蠣四錢 五劑。
1964年5月11日四診:服上藥後頭暈心煩未作, 血壓穩定而正常,
處方:
茯苓二錢 法半夏二錢 枳實(炒)一錢 竹茹一錢 遠志(炙)一錢 九菖蒲一錢 棗仁三錢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生薑二片 小麥(炒)三錢 大棗(劈)三枚 五劑(隔日), 隨訪諸證皆愈。
按:患者頭暈血壓高, 然而脈沉遲、沉細遲皆陽虛陰盛之象, 舌質不紅, 形體發胖, 四肢自覺發脹沉重, 困倦乏力, 小便頻數, 綜合脈證又為陽虛濕盛之征, 法宜溫陽理濕, 若誤用苦寒清熱之劑, 則更損真陽, 致使陰陽更失平衡, 病情必因此而增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