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審因論治和對症治療, 是四種有著不同內涵的辨治方法, 雖互有區別, 卻互相聯繫, 是對病人的一個問題, 或者互相影響的幾個問題, 從不同角度採取的不同方法, 四者誰也代替不了誰, 所以叫“四維一體”。
由於中醫理論的特殊性, 辨證論治更能體現中醫特色, 突出辨證論治特色無疑也是正確的。 但保持特色與“四維一體”不矛盾, 中醫發展了, 才有特色可言。
用中醫理論對現代檢查指標進行整理總結, 賦予這些檢查指標中醫學含義, 有意識地從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中汲取營養,
最近, 有些文章提出辨證論治的種種局限性, 從學術角度講, 這有利於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筆者認為, 中醫辨治疾病不止辨證論治這一種方法, 還有與辨證論治具有並列關係、並且同樣常用的辨病論治、審因論治、對症治療三種辨治方法, “四維一體”才是中醫辨治體系的全部內涵。 “全能”的辨證論治和“無能”的辨證論治兩種認識都是不正確的。
辨病論治
有病始有證, 豈可舍病談證
著名中醫學家方藥中在辨證論治專書《辨證論治研究七講》中說:“由於近代中醫不少人強調‘辨證’, 不太重視‘辨病’, 因此, 現代不少同志對中醫的病名已經不太熟悉。 ”並表列中醫病名近二百個,
在臨床上, 有時僅用辨證論治, 會有“盲人摸象”之感, 如病毒性乙型肝炎, 是有明確原因的具體的疾病, 有人統計中醫證型幾十種, 中醫病名十幾個, 若對一個病人, 僅僅用中醫一個證型進行表述, 難以理清頭緒。 再如中醫的頭痛、吐血、眩暈、吞酸、耳鳴、不寐、狂證等疾病, 都有肝火上炎證, 西醫的膽囊炎、肝炎、陰囊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等病, 都有中醫肝膽濕熱證, 但不同的病, 其病因、轉歸、預後會有不同, 因此, 用藥也不會完全相同。 可見, 臨床辨證論治有時離不開辨病論治。
審因論治
證同而因不同, 治當各異
《素問·征四失論》曰:“治病不問其始……何病能中。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神農本草經》說:“凡欲治病, 先察其源。 ”可見古人非常重視病因學治療。
如血虛證, 可由思慮過度、勞倦內傷、脾胃素虛、久病失養, 或失血過多諸種原因引起, 就失血而言, 也有咯血、吐血、便血、月經過多等原因的不同, 不會有哪個中醫治療血虛證不根據病因只根據證候處方用藥。 對濕熱證的治療, 葉天士說“滲濕於熱下, 不與熱相搏, 勢必孤矣”, 既然辨證論治, 濕與熱當同等對待, 為什麼以祛濕為先, 為什麼濕祛則熱孤, 當有了審因論治的意識後, 才體會到“六氣皆可化火”的意義, 因濕鬱化熱, 濕久化熱而形成濕熱證,
對症治療
雖為權宜之法, 但必不可少
臨床上, 我們面對的是有病的人, 無論是中醫證候或中醫、西醫的病名, 都是人的主觀思維對疾病現象進行區分的“符號”。 對於病人來說, 最大願望和要求是儘快解除自身的痛苦症狀。 有些症狀不一定是疾病或證候中的主要症狀, 卻是病人的主要痛苦。 這時,
論及張仲景奠鼎辨證論治, 都引用“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作為依據。 可經考證, 古人無“症”字, “證”與“症”相通, 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症”指症狀, “證”指證候。況且一直到現在,中醫的病名與症狀仍然混用,把仲景一個“證”字認為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證候”未必是正確的。
四維一體
中醫實踐的具體要求和基本要求
張仲景臨床也並非只是辨證論治,僅舉《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為例。張仲景認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所以“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這是審因論治的體現,一直到現在,祛濕法仍然是治療黃疸的主要方法之一,只不過在方法上已非利小便一端。對於“諸黃,豬膏發煎主之”,“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後人多用以方測證來推斷其證候,張仲景的想法未必會那麼複雜,古人對問題多以直覺為主,理解為辨病論治會更切合實際。“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一條,當是對於酒疸伴“心中熱”的對症治療,臨床上,“吐之”不可能使酒疸痊癒;對於“黃疸病,……噦者,小半夏湯主之”一條,後人有認為是“和胃治黃”法,實際也是典型的對症治療,因“噦”只是黃疸的伴發症,臨床上單獨應用小半夏湯對於黃疸也不可能奏效,《金匱要略心典》有言:“非小半夏能治疸也。”可見張仲景辨治疾病不是僅用辨證論治一法。
由於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審因論治和對症治療,是四種有著不同內涵的辨治方法,雖互有區別,卻互相聯繫,不可能孤立存在,不能截然分開,是對病人的一個問題,或者互相影響的幾個問題,從不同角度採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誰也代替不了誰,沒有主次之分,沒有層次高低之別,所以叫“四維一體”。
“四維一體”有機結合的辨治模式,才構成了真實完整的中醫辨治體系,才體現出中醫辨治體系的全部內涵。有時僅用辨證無辨病,治療猶如隔靴搔癢;有時僅有辨證不審因,有悖“治病求本”;有時僅有辨證,不進行對症治療,會使病人失去信心。“四維一體”辨治也是對中醫實踐的具體要求和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因為中醫理論的特殊性,辨證論治更能體現中醫特色,突出辨證論治特色無疑也是正確的。但保持特色與“四維一體”不矛盾,中醫發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借鑒西醫
豐富辨治理論,提高療效的需要
無論運用哪種辨治方法,都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取診斷資料,現代醫療手段發現了疾病,患者沒有症狀、體征,我們叫做“無證可辨”,這成為質疑辨證論治的焦點。分析一下中醫發展史,中醫四診的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漸總結,逐步形成的。舌診雖源於《內經》,僅記載有簡單的舌象表現,至1341年元·杜清碧《傷寒金鏡錄》第一部舌診專書問世,到1920年曹炳章的專著《彩圖辨舌指南》,完整系統的舌診理論才逐步形成。切脈法首載於《內經》,至晉·王叔和《脈經》始建立專門的脈學系統理論,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逐漸使脈學得到普及和發展。
古人沒有顯微鏡、X線機、磁共振,用中醫理論進行整理總結,賦予這些檢查指標中醫學含義,有意識地、廣泛地從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中汲取營養,充實四診內容,不斷豐富辨治理論,提高臨床診斷水準和療效,才是中醫人的職責所在。
“證”指證候。況且一直到現在,中醫的病名與症狀仍然混用,把仲景一個“證”字認為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證候”未必是正確的。四維一體
中醫實踐的具體要求和基本要求
張仲景臨床也並非只是辨證論治,僅舉《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為例。張仲景認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所以“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這是審因論治的體現,一直到現在,祛濕法仍然是治療黃疸的主要方法之一,只不過在方法上已非利小便一端。對於“諸黃,豬膏發煎主之”,“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後人多用以方測證來推斷其證候,張仲景的想法未必會那麼複雜,古人對問題多以直覺為主,理解為辨病論治會更切合實際。“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一條,當是對於酒疸伴“心中熱”的對症治療,臨床上,“吐之”不可能使酒疸痊癒;對於“黃疸病,……噦者,小半夏湯主之”一條,後人有認為是“和胃治黃”法,實際也是典型的對症治療,因“噦”只是黃疸的伴發症,臨床上單獨應用小半夏湯對於黃疸也不可能奏效,《金匱要略心典》有言:“非小半夏能治疸也。”可見張仲景辨治疾病不是僅用辨證論治一法。
由於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審因論治和對症治療,是四種有著不同內涵的辨治方法,雖互有區別,卻互相聯繫,不可能孤立存在,不能截然分開,是對病人的一個問題,或者互相影響的幾個問題,從不同角度採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誰也代替不了誰,沒有主次之分,沒有層次高低之別,所以叫“四維一體”。
“四維一體”有機結合的辨治模式,才構成了真實完整的中醫辨治體系,才體現出中醫辨治體系的全部內涵。有時僅用辨證無辨病,治療猶如隔靴搔癢;有時僅有辨證不審因,有悖“治病求本”;有時僅有辨證,不進行對症治療,會使病人失去信心。“四維一體”辨治也是對中醫實踐的具體要求和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因為中醫理論的特殊性,辨證論治更能體現中醫特色,突出辨證論治特色無疑也是正確的。但保持特色與“四維一體”不矛盾,中醫發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借鑒西醫
豐富辨治理論,提高療效的需要
無論運用哪種辨治方法,都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取診斷資料,現代醫療手段發現了疾病,患者沒有症狀、體征,我們叫做“無證可辨”,這成為質疑辨證論治的焦點。分析一下中醫發展史,中醫四診的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漸總結,逐步形成的。舌診雖源於《內經》,僅記載有簡單的舌象表現,至1341年元·杜清碧《傷寒金鏡錄》第一部舌診專書問世,到1920年曹炳章的專著《彩圖辨舌指南》,完整系統的舌診理論才逐步形成。切脈法首載於《內經》,至晉·王叔和《脈經》始建立專門的脈學系統理論,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逐漸使脈學得到普及和發展。
古人沒有顯微鏡、X線機、磁共振,用中醫理論進行整理總結,賦予這些檢查指標中醫學含義,有意識地、廣泛地從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中汲取營養,充實四診內容,不斷豐富辨治理論,提高臨床診斷水準和療效,才是中醫人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