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是周身性、終身性疾病, 在治療上必須始終堅持整體觀念, 辨證結合辨病, 標本同治, 並宜採取綜合措施, 內外並治。 除辨治之內服藥外, 還應配合熏洗、藥浴、外敷、膏貼、理療、針灸、推拿等, 這樣可以協同增強, 提高療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又稱類風濕, 在中醫裡屬於"痹證"、"痹病"範疇, 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 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 反復發作, 呈對稱分佈。 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 還可能出現關節周圍或內臟的類風濕結節,
朱教授認為, 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於一般的痹證, 故將其稱為"頑痹"。 他指出, 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在骨, 正所謂"腎主骨生髓", 骨的生長發育全賴骨髓的滋養, 而骨髓乃腎中精氣所化生, 因此腎督虛是本病的本質。 在此基礎上, 朱老提出了"益腎壯督"的治頑痹思路, 並研製出了益腎蠲痹湯, 在發病初期效果很好。
【組成】當歸10克, 熟地黃15克, 淫羊藿15克, 川桂枝10克, 烏梢蛇10克, 鹿銜草30克, 制川烏10克, 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風勝的患者加鑽地風30克;濕勝的患者加蒼、白術各10克, 生、熟薏苡仁各15克;關節腫脹明顯的患者加白芥子10克、穿山甲10克、澤瀉30克、澤蘭30克;寒勝的患者加制川、草烏各10~20克,
朱教授指出, 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起病緩慢、病情纏綿的特點, 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 及時治療。 因此, 既要用傳統方法, 又應採取現代醫學檢測手段, "雙重診斷, 一重治療", 以免誤診、漏診。 同時,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是周身性、終身性疾病, 在治療上必須始終堅持整體觀念, 辨證結合辨病, 標本同治, 並宜採取綜合措施, 內外並治。 除辨治之內服藥外, 還應配合熏洗、藥浴、外敷、膏貼、理療、針灸、推拿等, 這樣可以協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