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治肺癰蘆根不可代葦莖

同源一植物

蘆根, 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蘆葦的地下莖, 其地上部位之嫩莖即葦莖。 鮮蘆根呈長圓柱形, 或扁圓柱形, 其節間長短不一, 直徑約1~2cm不等, 表面黃白色, 有光澤, 先端尖形似竹筍, 綠色或黃綠色。 全體有節, 節呈環狀, 有茅根和殘根。 其質輕而韌, 不易折斷, 切斷面黃白色, 中空, 壁厚1~2mm, 有小孔排列成環, 味甘, 無臭。 幹蘆根, 呈壓扁的長圓柱形, 表面有光澤, 黃白色, 節處較硬, 節間有縱皺紋, 顯紅黃色。 質輕而柔韌, 不易折斷, 味微甘。

葦莖呈長圓柱形, 表面呈嫩綠色, 表面光滑, 鮮嫩者為上, 採集嫩葦莖, 當以株高80公分以下之鮮蘆葦為佳。

其表面黃白色者為敗葦, 已無藥用價值。 鮮嫩葦莖節間長短不等, 節部略膨大, 用手可掐斷, 待其質硬後便不易折斷。 其折斷面粗糙不齊, 中空, 氣微味淡。 蘆葦的葉(蘆葉), 籜葉(蘆竹籜), 花(蘆花), 嫩芽(蘆筍)亦供藥用。

功效有別

蘆根, 甘、寒。 歸肺、胃、膀胱經。 本品味甘, 性寒, 甘寒益陰, 生津止渴。 其甘也, 入中焦胃經, 能益胃和中, 寒能除熱降火, 熱解邪除, 津液得生, 津生則渴止。 若久病傷及胃陰或濕熱中阻者, 其甘寒之性, 可和中止嘔, 清熱除煩, 生津益胃。 其甘寒之性, 更有解毒降火, 清心安神, 解酒毒、魚蟹中毒及瘡毒邪勝, 邪熱內擾之疾。 其體輕中空, 更可上浮以清熱解表。 故《金匱玉函方》用治五噎心膈氣滯, 煩悶吐逆, 孫思遜氏用蘆根汁治面腫煩亂,

食鱸魚中毒並解蟹毒。 吳鞠通用本品之鮮汁和梨汁、荸薺汁、麥冬汁、藕汁以治太陰溫病, 口渴甚, 吐白沫, 口黏滯不快。 伍銀花、連翹諸品為散(銀翹散)用鮮蘆根煎湯, 以治外感風熱。

葦莖, 甘寒無毒。 入肺經。 《本草逢原》雲“葦莖中空, 專於利竅, 善治肺癰”。 本品性寒, 中空質輕, 有清肺退熱排膿之功, 可治熱毒蘊肺, 肺癰咳嗽, 甚則咳吐腥臭痰, 心胸煩悶。 千金葦莖湯以之為君, 用治肺癰。

蘆根與葦莖二者本系一物, 其根、莖之用迥殊, 二者若麻黃之莖、枝可發汗, 其根可止汗之異, 因其功效有別故也。

以蘆根代葦莖的源起

現在《中藥學》教材中認為蘆根“為清熱瀉火藥, 主要用於熱病煩渴, 胃熱嘔吐, 肺熱咳嗽, 肺癰吐膿,

熱淋澀痛”。 而治“肺癰吐膿”之說, 古醫籍中既無記載, 更無此說。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治咳嗽有微熱, 煩滿, 胸中甲錯, 是為肺癰”者, 方用葦莖為君, 而不用蘆根, 後人稱之為千金葦莖湯, 而治傷寒後嘔噦反胃、霍亂煩悶、食魚蟹中毒, 皆用蘆根而不用葦莖。

蘆根代葦莖療肺癰之說源起何時呢?仔細考究, 首倡其說者當系清代大儒汪紱, 他在其所著《醫林纂要》中雲蘆根“能滲濕行水, 療肺癰”。 近賢張錫純曾雲蘆根“根居於水底, 是以其性涼而善升, 患大頭瘟者, 愚常用之為引經要藥(無葦根者可代以荷葉), 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腦部, 而況於肺乎?且其性涼能清肺熱, 中空能理肺氣, 而又味甘多液, 更善滋陰養肺, 則用根實勝於用莖明矣。 ”然而,

張氏並沒有用蘆根治療肺癰。 所謂代者, 乃替也。 若按此說, 蘆根可代葦莖, 荷葉可代蘆根, 那麼以此類推, 是否荷葉也可替代葦莖?又蘆根“其性頗近茅根, 凡當用茅根而無鮮者, 皆可以鮮蘆根代之也”。 那麼鮮茅根亦可代替葦莖了。 而事實並非如此。

蘆根不可代葦莖療肺癰

千金葦莖湯方廉而效驗, 且葦莖藥源豐富, 廣為基層臨床醫生應用。 然此方若以蘆根代葦莖為君藥, 則療效大減。

綜上所述, 蘆根與葦莖, 雖同源於一物, 而二者各有所長, 各有所主, 功效迥殊。 用千金葦莖湯治療肺癰, 不可以蘆根代葦莖, 而且葦莖以鮮嫩者為最好, 其藥用量(鮮品)應以100~150g為佳。 秋冬季節如無新鮮葦莖可用, 可在初秋采其鮮嫩葦莖曬乾備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