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位於鼻腔周圍的骨組織內, 由4對左右對稱、與鼻腔相通的空腔組成。 由於小兒鼻竇發育不完善, 免疫功能不健全, 易造成鼻竇開口阻塞, 導致分泌物瀦留, 鼻竇通氣障礙, 局部缺血呈負壓。 此時, 鼻腔及鼻咽部含有病菌的分泌物進入鼻腔, 導致鼻竇炎。 當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時, 病菌更易乘虛而入而致病。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大多發生在感冒後數天, 也有部分繼發於白喉、麻疹、猩紅熱等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主要表現為:①鼻塞:為持續性, 以患側明顯, 嚴重時可造成暫時性嗅覺減退或喪失。
小兒患鼻竇炎, 早期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關鍵。 症狀較重特別是膿性鼻涕較多的患兒, 使用敏感抗生素3~6周, 鼻內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 可取得較好療效。 採用能促進鼻腔分泌物排除的藥物沖洗鼻腔, 也有一定作用。 向鼻腔內滴入藥物可改善鼻腔通氣, 促進鼻塞分泌物引流。 常用0.5%~1%麻黃素滴鼻液或呋喃西林麻黃素滴鼻液滴鼻, 但該類藥物連續使用不宜超過2周,
若經過3~6周的正規治療, 患兒症狀仍無明顯改善, 這時醫生常會建議手術治療。 對此, 家長往往難以接受。 其實, 從有效減輕鼻竇炎對孩子的影響考慮, 還是應該“長痛不如短痛”。 況且這類手術簡單, 風險小, 效果好。 如首先考慮的增殖體刮除手術, 術中可同時進行細菌培養或鼻竇沖洗術, 術後恢復也快。 若發現中鼻道有明顯阻塞性病變(如鼻息肉), 則應考慮進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
急性鼻竇炎患兒病期應注意休息, 不要送幼稚園、托兒所;若有高熱、明顯頭痛時應臥床休息, 以防止併發症發生;飲食應富有營養, 易於消化, 如牛奶、稀飯、麵條、軟飯、雞蛋、魚、瘦肉以及新鮮蔬菜、水果;若患兒不思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