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今年10歲。 伯父結婚晚, 年近四十才得了小林這個獨生子, 自然十分寵愛。 小林被寵得像家裡的小皇帝, 自幼就非常倔強和好勝, 從不肯在同齡夥伴前示弱。
小林第一次偷家裡的錢是兩年前, 那次, 伯父帶他去逛商店, 小林在一家商店看中了一支能連續發射子彈的模擬衝鋒槍。 由於伯父已經給小林買了好多東西, 而且小林已經有幾支玩具槍, 所以就沒再給他買了。 沒想到小林第二天就偷偷拿了伯母口袋裡的錢買回了那支槍。
伯父家並不是很富裕, 有些貴重的物品伯父就不給買。 於是小林又偷家裡的錢去買喜歡的東西, 一次、兩次, 伯父伯母都沒有發現。 之後, 小林就很少向伯父、伯母要錢買東西了。 有一次, 小林又偷偷潛到伯父臥室裡準備偷錢, 被伯父撞了個正著。 這下伯父急了,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是小偷。 伯父責駡了小林一頓, 並加強了對鎖匙的管理, 小林收斂了一段時間, 之後又是舊病復發, 趁著伯父伯母的疏忽一次次地偷錢。 伯父氣得要拿鞭子抽他, 伯母卻捨不得, 總是護著他, 於是小林更是有恃無恐, 偷得越來越頻繁,
今年3月的一天, 小林說去乾娘家玩, 下午回來時帶回一台電腦學習機, 說是乾娘讓他帶回來的。 由於伯父一向疏于管理錢, 而且乾娘家確有電腦學習機, 所以就沒有多問, 沒過幾天, 恰好乾娘回來探望小林。 一問, 才知道小林根本就沒去乾娘家, 小林從頭到尾都在撒謊。
那次, 伯父是徹底傷透了心, 伯父心疼的不是錢, 而是小林從頭到尾的謊言, 他說謊時的臉不紅、心不跳。 伯父不由分說拿起一根皮帶對著小林狠狠地抽打, 要他保證以後不再犯, 當時伯父確實是氣壞了, 伯母攔也攔不住, 小林哭著保證不再犯, 可沒想到才半年老毛病又犯了。
伯父伯母對小林是又失望又痛心。 他們只有那麼一個兒子,
醫生點評:小偷小摸行為在兒童早期頗為普遍, 並於5~8歲時達到高峰。 偷竊使孩子的父母感到擔憂, 因為這種小偷小摸行為若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糾正的話, 發展下去是危險的。 遺憾的是,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不懂得採取正確而有效的方法, 而只是像文中的伯父那樣, “不由分說, 痛打一頓”。 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收效甚微, 有的還會起到反作用。
那麼, 對於偷東西的孩子, 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 一旦發現孩子偷竊, 家長不應過於憤怒、失望和吃驚, 不要隨便誇大事實,
其次, 跟孩子談話, 瞭解他偷竊的原因。 只有找出原因, 因勢利導, 採取最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糾正。 一般來說, 孩子偷東西會有以下幾種動機:
1.經濟方面的原因。 看到別的孩子去買糖果或去看電影, 而自己的父母卻不給自己足夠的零花錢, 或根本不給自己買, 於是只有去偷。 對這種情況, 家長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經常無理拒絕孩子的一些正當的開銷, 如果是, 就應儘量提供必要的物質供給及適當的零用錢;若是孩子無理取鬧, 那就要將孩子的興趣轉移到經濟條件允許的事情上來。
2.不成熟行為。
3.心理因素。 這樣的孩子大多因父母疏于照顧, 為了引起父母注意、填補失去父母關心和疼愛的空虛而去偷竊。 這時父母要注意多給孩子一些愛護和關心, 多陪孩子並努力瞭解他們。
4.尋求冒險和刺激。 有些孩子為了顯示自己能幹, 為了體驗冒險和刺激而偷竊。 解決辦法是為他們提供其他刺激活動, 並在活動中顯示他們的能力,增強友誼,提高其聲譽等。
5.不良教育。有些家長自身就有“順手牽羊”的惡習,也有的家長雖然不偷竊,但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對孩子的偷竊行為有潛在的認同感受,對孩子的順手牽羊行為不以為然。這樣的家長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檢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榜樣。
再次,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如果發現孩子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一定要追查清楚,如果確實是偷竊來的,要讓孩子承認錯誤。正視錯誤是改掉偷竊行為的前提,並要及時將物品歸還物主,同時致歉或賠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認識到偷竊是不正確、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讓孩子將錯就錯或存在僥倖心理。當然,也可以事後給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讓他明白一個人的需要應該通過正當的途徑來滿足,而不能通過偷竊。
另外,對於愛偷自家東西的孩子,父母要加強防範措施,不提供任何可誘發孩子偷竊的機會,如不要隨便亂放零錢、錢包等。
當然,如果孩子的偷竊行為確屬“屢教不改”,而且延續到10歲以後,那麼就必須求助於有關的心理衛生專家來糾正了。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並在活動中顯示他們的能力,增強友誼,提高其聲譽等。5.不良教育。有些家長自身就有“順手牽羊”的惡習,也有的家長雖然不偷竊,但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對孩子的偷竊行為有潛在的認同感受,對孩子的順手牽羊行為不以為然。這樣的家長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檢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榜樣。
再次,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如果發現孩子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一定要追查清楚,如果確實是偷竊來的,要讓孩子承認錯誤。正視錯誤是改掉偷竊行為的前提,並要及時將物品歸還物主,同時致歉或賠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認識到偷竊是不正確、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讓孩子將錯就錯或存在僥倖心理。當然,也可以事後給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讓他明白一個人的需要應該通過正當的途徑來滿足,而不能通過偷竊。
另外,對於愛偷自家東西的孩子,父母要加強防範措施,不提供任何可誘發孩子偷竊的機會,如不要隨便亂放零錢、錢包等。
當然,如果孩子的偷竊行為確屬“屢教不改”,而且延續到10歲以後,那麼就必須求助於有關的心理衛生專家來糾正了。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