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虛濕因
治法:健脾益氣, 利水化濕。
處方:黨參12~15克, 黃芪15~20克, 茯苓9~15克, 白術9~12克, 澤瀉9~15克, 陳皮9克, 山藥15克, 苡仁15克, 車前子15克(包煎), 厚樸12~15克, 大腹皮15克。
加減:胃納差加雞內金、砂仁;噁心嘔吐加代赭石、竹茹、生薑。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君子湯合五苓散、五皮飲、防己茯苓湯、苓桂術甘湯、參苓白術散加減。
(2)脾腎陽虛(脾腎氣虛)
治法:溫補脾腎, 化氣行水。
處方:熟附片15~20克, 桂枝9克, 黨參9~15克, 黃芪15~30克, 山藥15克, 白術9~12克, 茯苓9~20克, 澤瀉9克, 仙靈脾15~20克, 巴戟天9克, 山萸肉9~12克, 豬苓9~15克, 車前子15~30克(包煎), 益母草30克, 甘草6克。
加減:胃氣上逆, 吐瀉頻繁加炮姜、蘇葉、炒艾葉、焦白術、煨訶子;陽虛甚加肉桂、鹿角霜。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實脾飲等。
(3)濕熱蘊結
治法:清熱解毒, 利濕消腫。
處方:知母9克, 黃柏9克, 黃芩9克, 蒲公英20克, 金銀花12克, 赤小豆30克, 土茯苓30克, 白茅根30克, 滑石12克, 竹葉9克, 通草3克。
加減:心火旺盛加黃連、山梔;肝火旺、煩燥不安加龍膽草;便溏加山藥;夜寐欠佳加夜交藤、合歡皮。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黃芩滑石湯、五草湯、五味消毒飲合五皮飲、宣肺利水湯等。
(4)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 益陰清熱。
處方:生熟地各15克, 山藥12沌15克, 山萸肉9~12克, 澤瀉9~15克, 茯苓9~15克, 女貞子15克, 枸杞子9~15克, 旱蓮草15克, 牛膝15克, 川斷15克, 麥冬9克, 丹皮6~15克, 首烏15克, 鱉甲9克。
加減:舌質暗紅,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大補陰丸、杞菊地黃丸、左歸飲加減。
(5)氣陰兩虛
治法:補氣健脾, 清養肺腎。
處方:生地15克, 沙參15克, 麥冬9克, 黃芪15克, 白術9克, 山藥9克, 黃精9克, 枸杞9克, 川斷9克, 桑椹子9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黨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補元煎。
腎病綜合征的治療尚可據症加減, 如水腫明顯尚可攻者, 可加強利水消腫藥, 如陳葫蘆、螻蛄、大腹皮等;大量蛋白尿或長期不消失者, 加石葦、金櫻子、芡實、蓮須、紫河車, 並加大黃芪用量;血漿蛋白低而水腫不退者, 加龜版膠、鹿角膠、阿膠、核桃肉。
療效:在臨床上, 治療時多聯合激素、免疫抑制劑和中藥治療。
此外, 腎病綜合征在治療獲效後, 尚需鞏固治療, 以防復發。 平時可服玉屏風散, 以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 的815例病人中, 總有效率為94%, 其中完全緩解占71.8%。 從中西藥聯合應用的情況來看, 確實較單純用中藥或西藥效果好。 而且中藥對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後所出現的毒副反應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如大劑量使用激素常呈現柯興氏綜合征之象, 易出現痤瘡等皮膚感染, 尿蛋白也不能轉陰, 運用清熱解毒、利濕的中藥, 可使尿蛋白的轉陰率從34.1%提高到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