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種功能障礙性疾病。 該病排便時以恥骨直腸肌攣性肥大、外括約肌反常性收縮, 致使肛門無法打開, 導致盆底出口處梗阻、直腸排空障礙的疾病,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與忍便, 焦慮等有關。
臨床症狀為排糞困難, 排便時需過度用力, 便條細, 便頻, 排便時間明顯延長, 可達1—2小時。 有明顯的排便不暢感, 不盡感或肛門墜脹感。
肛腸壓力測定顯示肛管靜息壓及最大縮窄壓均較高, 模擬排便時壓力明顯上升, 括約肌長度可達4~5cm。
盆底肌電圖檢查見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類比排便時放電頻率明顯增多,
結腸運輸試驗顯示直腸滯留。
排便造影有“擱架征”, 可見肛管直腸角在用力排便時不但不增大, 反而會縮小。
以往我們對該類患者採取手術方法治療, 近期療效尚可, 遠期療效不佳。 近來採用生物回饋治療結合電刺激治療, 療效尚可。
畢竟後者為無創傷自然療法, 當推為一線治療方案, 如反復治療便秘兩年無效, 加重者, 也可考慮前一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