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惡搞”是浮躁心態的宣洩

一方面, 惡搞的對象常常是明星或社會精英, 通過對其形象的顛覆和改寫, 能讓普通人產生一種惡作劇的快感;另一方面, 惡搞大多在網路上進行, 網路的進入門檻很低, 都是匿名, 常會出現“一夜成名”的現象, 這種話語權, 能幫人實現一種虛幻的滿足。

林黛玉成了私生女淪落風塵。 這是時下網路上大行其道的“惡搞”之風。 先是一些人在網路上利用影視娛樂素材搞些惡作劇, 博人一笑, 接著網上又出現“惡搞社區”, 一時間網路亂象橫生、惡風盛行。

惡搞風氣愈演愈烈, 令很多人憂心忡忡, 有人大聲疾呼要加以管制,

國家廣電總局也曾一度出臺有關管理規定, 要將“網路視頻”納入監管範疇。 但在“草根性”十足的互聯網上, 其可行性有多大著實令人擔憂。 惡搞其實是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和折射。 時下社會生活中競爭加劇, 生活壓力增大, 工作、生活的變故常常使人們的不確定感增加, 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 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宣洩和釋放, 於是惡搞應運而生。

一方面, 惡搞的對象常常是明星或社會精英, 通過對其形象的顛覆和改寫, 能讓普通人產生一種惡作劇的快感;另一方面, 惡搞大多在網路上進行, 網路的進入門檻很低, 都是匿名, 常會出現“一夜成名”的現象, 這種話語權, 能幫人實現一種虛幻的滿足。 尤其是年輕人,

本身有種強烈的叛逆情緒, 挾帶著強烈的表現欲望, 在網上用諷刺、戲謔、調侃的語言惡搞一些經典著作和影視劇, 可以嘩眾取寵, 滿足虛榮。 對接受者來說, 無聊之時, 上網看到被惡搞的東西, 一笑而過, 同時能得到情緒釋放和壓力緩解。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惡搞的根子在人的內心。 選擇惡搞這個非正常管道作為宣洩的出口, 反映了公眾內心普遍存在的空虛、浮躁和非理性。 但不能忽略的是, 在現代民主社會裡, 個人無論採取哪種方式來宣洩和娛樂, 都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 違背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