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敷臍治多種婦科病
痛經:肉桂、炮薑、吳茱萸、茴香各15克,共研末用米醋或黃酒調成糊狀,取適量敷於臍部,覆蓋消毒紗布一塊,用膠布固定即可。每日換藥1次,連用5~7天。適用於寒凝痛經。月經不調:當歸30克,紅花、川芎、月季花各15克,共研末,用茶水調敷臍部,再
-
中醫調理 不做膏人
生活中,同樣是胖,有人胖得適度勻稱,篤實。有人胖得過分又不勻稱,以致身體畸變,失去協調感,隨時有潰墜之憂。《黃帝內經》把肥胖分成三類。一種為骨骼肌肉壯實,皮肉緊湊,肌理緻密,稱為肉人;一種軀體和四肢肥瘦比例均勻,脂肪多,肉鬆軟,富有彈性,
-
《傷寒論》中保胃氣原則的應用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保胃氣思想始終貫穿於整個中醫學術思想之中。胃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胃氣是指人之正氣,狹義的胃氣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本文所談胃氣指狹義的胃氣,亦即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玉機
2017-03-12 28 -
生骨方
組成:黃芪30克,鹿角膠12克,三七12克,土鼈蟲15克,丹參20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延胡索15克,牛膝12克,骨碎補15克,生甘草9克。功效:活血、生血、生骨。主治:各種骨缺血性壞死、骨折、骨不連及骨延遲癒合等。用法:水煎服,每
-
漫談“冷得出汗”
望、聞、問、切做完以後,辨證就有點難度,難在哪裡?難在脈證錯雜,不夠吻合。遇冷則汗出,應屬“自汗”,但舌、脈和語聲是一派陰虛火旺之象,此證此脈應作“盜汗”。忖思良久之後,筆者還是選擇了“急則治其標”的辦法,先用斂汗固表之法,解決當務之急。
-
中風治療要明辨閉證脫證
中風治療要明辨閉證、脫證,因為閉脫顯示不同的病機,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詳細說明之。中風閉證:指腦竅閉塞,人事不知,昏迷不醒,閉證分熱閉、寒閉,熱閉宜涼開,寒閉宜溫開。熱閉除昏迷不醒、喉中痰鳴外,還有面赤體硬,呼吸氣粗,大便秘結,牙關緊
2017-03-12 33 -
腰椎骨錯縫的手法治療
腰椎骨錯縫是指姿勢不良或突然改變體位致使腰椎小關節的解剖位置改變,關節機能障礙而引起以腰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症狀的一類疾病,屬於中醫骨傷科“急性傷筋”的範疇。患者多有屈身旋腰的扭傷史,或久坐、久蹲後突然站起等損傷病史,發病後出現腰部劇烈
2017-03-12 10 -
走出腹瀉自療的五大誤區
時下,有不少病友一有拉肚子就自行診療,想當然地採取一些措施,殊不知這些措施不僅沒有效果,而且還會加重病情,應下決心儘快走出誤區,回到正確的診療方案上來!誤區一:一有腹瀉就克扣飲食。有些病友認為,腹瀉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沽其源”,即克制飲食,
-
@微博·中醫藥(七)
@傳統中醫·唐略:學中醫有兩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第二重境界是,無論誰說的,都去思考,去包容,去汲取其中對我有用的東西。要達到第二重境界,需要博大的胸懷和從容的氣度。所以,學中醫既要學知識,又要修人品。修養上不去,學問就
-
小柴胡湯證的病機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而第97條似專為解釋96條而設。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此條似有後
2017-03-12 13 -
《內經》中目與臟腑的關係
《內經》中有關目與臟腑的關係在《靈樞·大惑論》篇有專門的記載,同時在《素問·金匱真言論》、《靈樞·五閱五使》、《靈樞·脈度》、《靈樞·師傳》、《素問·解精微論》諸篇均有提及,主要觀點有三個。其一,目為肝之竅,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素問·金匱
-
針刺帶疹穴緩解帶狀皰疹痛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夏秋季高發、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佈的簇集性小水皰、發疹部位常伴有明顯甚至劇烈疼痛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緩解疼痛是帶狀皰疹治療的重要方面。近年來,筆者針刺帶疹穴治療帶狀皰疹疼痛取得較好療效。帶疹穴位於小指背末
2017-03-12 17 -
枇杷止咳有佳效
初夏的枇杷樹,葉長而大,猶似琵琶,“秋萌,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常綠不凋,婆娑可愛。枇杷果不僅甘潤甜美,香味濃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等多種營養物質,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特別是治療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咳嗽,獨具特色
-
@微博·中醫藥(八)
@金航郭海生:方舟子揭露學術造假和佐證韓寒代筆我都支持,唯完全否定中醫我不敢苟同。中醫理論或存有糟粕,很多東西還無法證實,但不能就此否定其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以包容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中醫才是正確的科學史觀。@xmwz2012
-
泛談“大氣下陷”
“大氣下陷”理論是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張錫純的特色理論之一,其對近代一百多年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現在筆者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大氣即胸中之氣“大氣”知名,首見於《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雲:“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大氣之舉也。”這
2017-03-12 11 -
紅汗、白汗與正汗
清代醫家徐靈胎在其《傷寒論類方》中有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與汗從皮毛而泄同”。“汗從皮毛而泄”在人體本能來講,就是出汗,治療上叫做汗法。“血由肺之清道而出”在中醫學裡叫作“衄”,“俗語所雲紅汗也”。在徐靈胎看來,“紅汗”的作用與汗“同”,
-
痹病用藤類藥物一得
李時珍說:“凡藤蔓之屬,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本草綱目·卷十八》)筋與肌肉骨節相連屬,其病常互相影響。故藤蔓之藥不獨治筋病,對肌肉骨節痹病亦有較好療效。根據藤類藥物性味,用以治療痹病所見的肌肉筋骨關節疼痛,具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
-
貝母治咳當辨證
貝母是止咳良藥,其性味苦寒,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消癰止痛之功,適用於風熱、肺燥及肺癰咳嗽。臨床使用的貝母有兩種,一種叫川貝母,性涼而甘,長於潤肺化痰,一種叫浙貝母,苦寒較重,開泄力大,長於清火散結。因此,使用貝母時應注意辨證用藥。風熱咳
2017-03-12 11 -
五法緩解足跟痛
跟痛症多發生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由於蹠腱膜的跟骨結節附著處發生慢性勞損,或骨質增生,致使局部無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表現為晨起後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時足跟部疼痛劇烈,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行走或站立過久疼痛又加重。可以選用下列方法治療
-
@微博·中醫藥(九)
@二馬百萬:不論何種學問,中醫、玄學抑或現代科學,要真正了悟,均要走明理、辨證和下藥三個階段,三點不能融會貫通均不能稱其為真正領悟。通俗地講,就是了解事物運行的規律、分析出物件的各種現象和給出解決方案三個階段。或者做到理論指導實踐,而反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