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降散方的出處與組成
升降散為溫病名方,見於清代醫家楊栗山所著《傷寒溫疫條辨》:“白僵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土)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川大黃(生)四錢。稱准,上為細末,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錢八分二厘五毫,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
2017-03-11 18 -
升陷湯治產後小便不通
患者足月分娩,產程偏長,產後三天,自覺排尿乏力,漸至小便涓滴而下,甚則不通,需用導尿,雖局部熱敷、針灸,亦未奏效。診時見患者小腹膨隆,內急不安,排尿困難,汗出面白,神疲乏力,胃納欠佳,舌紅苔白,脈虛無力。證屬生產用力,耗氣傷正,氣化不力,
2017-03-11 16 -
從肝論治甲亢
甲亢一病,與中醫學“食亦”、“中消”、“癭瘤 ”等病有關。《內經》雲:“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景嶽全書》也雲:“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饑,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膽胃,又謂之中消也。”又雲:“凡
2017-03-11 12 -
和胃湯
組成:高良姜12克,姜半夏9克,草豆蔻9克,當歸6克,制香附6克,公丁香3克。 功能:和胃止嘔,降逆止痛。 主治:胃脘痛(胃、十二指腸炎或潰瘍)屬虛寒證、寒凝證、氣滯證、瘀血證、食積證者。 服法:日1劑,水煎服。 方解:高良姜辛熱,歸脾、
-
凍傷“二宜二不宜”
人的皮膚凍傷後很敏感,所以對凍傷後的皮膚及時正確地治療有助於避免二次受傷。但治療凍傷須掌握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否則可能會加重傷情。 不宜用雪搓解凍,宜用溫水浸泡。民間有凍傷後用雪搓解凍的說法,其實這樣做不僅不會緩解凍傷,反而會加重病情,導
-
中藥有分煎 時間掌握好
煎熬中藥時,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注意,如中藥材的分煎,講究最多,一旦掌握不好,就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白白浪費。 先煎:甲殼類:穿山甲、龜板、鱉甲;貝殼類:如珍珠母、瓦愣子;化石類:龍骨、牡蠣;礦物質類:如石膏、磁石、代赭石;動物骨類:如虎骨、
2017-03-11 12 -
雞眼自療10法
雞眼是由於長期間隙性摩擦、擠壓引起的局限性圓錐形角質層增厚性皮膚病,通常單個出現,不會傳染,多見於腳趾或足底。主要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表面黃白色,用小刀去除表面角質,中央可見堅硬針狀角質栓(角質中心核),其尖端深入皮內,外周有一圈透明的淡
-
開四關緩解原發性痛經
開四關,即針刺合穀、太沖。合谷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故針刺四關穴,可作為主穴或配穴治療與氣滯相關疾病。原發性痛經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後或行經期出現
-
甘草瀉心湯治皮膚病
甘草瀉心湯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前書用於痞證,以脾胃虛寒較重,腸中又夾熱邪,臨床除見心下痞硬外,以下利為主,伴以幹嘔心煩;後者治療狐惑病(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屬濕熱內蘊,蟲毒腐蝕所致。該方組成為: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
2017-03-11 63 -
疏肝和胃治腹瀉
調治脾胃時用藥很關鍵,既要防溫燥太過傷胃,又需防滋膩太過礙脾;用降濁藥物時,應注意升舉脾氣,以防清陽下陷;用寒涼藥物時,當注意炒制或反佐辛溫之品,以防寒涼傷胃;用補氣藥物時,需注意防止生髮肝陽,同時還需防肝氣來犯,故制方時酌情配伍疏肝理氣
2017-03-11 14 -
中醫科研未必都要定量
人們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多通過分析其“質”和“量”兩個方面的表現;醫學研究一般也要提取研究物件的“屬性”和“數量”兩個方面的資訊。在多數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作出屬性的“有無”、“好壞”、“是非”的判斷,又要確定數量上的“多少”、“長短”、“大
2017-03-11 13 -
藥引送藥效果好
正確地選用藥引送服中成藥,不僅能夠引藥歸經、增強療效之功,而且還兼有調和、保護、制約、矯味之效,從而彌補了中成藥不能隨意加減的不足。 小米湯送止瀉藥。米湯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常用於送服補氣、健脾、止渴、利尿和滋補性中成藥。
2017-03-11 11 -
自我按摩治網球肘
網球肘的醫學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因網球運動員易患此病而得名,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復用力做肘部活動者,也易患此病。網球肘屬中醫學中“傷筋”、“肘痛”等範疇,系由肘部外傷或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致。患者在家
-
治臁瘡方
方藥:生大黃15~21克,甘草3~5克。 用法:先將大黃研極細末,另取甘草捶碎,去淨纖維,取細粉,共攪勻。先用溫開水洗淨瘡面,揩幹後均勻撒布藥粉,再用“千層” (又名“千張”或“百葉”,為純黃豆製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出液
-
李濟仁、張舜華辨治痹證經驗(上)
中醫診斷的痹證與現代醫學的風濕性疾病內涵基本一致,是一組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病變累及骨、肌肉、關節、皮膚、血管等組織的疾病。其範圍甚廣,可包括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等;與
-
亦藥亦食薏苡仁
薏苡仁是治病之良藥,具有除風濕、止痹痛、利關節、緩拘攣、健脾去濕、止帶止瀉之功。 薏苡仁治療濕滯絡脈肌膚之痹痛,如《本經》記載“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金匱要略》用薏苡仁配麻黃、杏仁、甘草組成麻杏苡甘湯用於患 “風濕一身盡
-
補中益氣治頑疾
參考《中醫婦科學》五版教材,經漏常見病因有血熱、腎虛、血瘀、脾虛等。然脾虛氣陷一證,臨床驗之頗少,此例病人恰合脾虛氣陷,統攝無權之病機,選方與固本止崩湯去當歸,加升麻、山藥、大棗、烏賊骨,有殊途同歸之妙。方中黃芪、白術、黨參、炙甘草補氣培
-
2型糖尿病不等同於消渴
自西醫糖尿病概念引進至今,中醫關於糖尿病的認識與研究,尤其是糖尿病的主體——2型糖尿病,無論在臨床或實驗方面,已是碩果累累並且逐步深入。然而,在疾病的歸屬上,絕大多數臨床醫生卻始終把糖尿病等同於古代消渴病,始終按照消渴病理論辨治糖尿病。新
2017-03-11 11 -
手法治療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嬰幼兒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症見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夾有黏液,一般無膿血,常伴有嘔吐。筆者採用手法治療該病,操作簡便,療效可靠,值得推廣。 基本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天樞,按揉
-
中醫辨證治貧血
氣血虧虛型:症見面色無華或萎黃,指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眠差,神疲乏力,手足發麻,女子月經量少或推後,舌淡,脈細弱。多見於久病、失血及婦女產後或月經過多者。治宜益氣養血,健脾養肝。可選四物湯合當歸補血東加味,常用方藥:黃芪20克,當歸、熟
